2013年12月05日
作者: 蔡雅瀅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職律師)
電影《核爆青春》改編自德國作家古德蘭.鮑瑟汪(GudrunPausewang)的經典小說《雲》,描述一對愛情剛剛萌芽的青少年情侶,在核爆之後一連串打亂青春的生離死別。
我們總以為核災不會發生,多少人曾聽過核災警報並能在核災時冷靜應變?或者像片中的老師,將核災警報誤為「演習」,強硬要求學生繼續寫考卷。我們從未真正準備好面對核災,即使學校緊急疏散學生,多少家長無法親自接送子女避難?多少孩子在「躲在家裡」或「立即逃難」間,困惑不已?
核災並不公平,富人搭專機逃難,窮人騎腳踏車、擠火車避難,經濟的實力,決定生存的機率;核災十分公平,富人、窮人只要暴露過高輻射,都會侵蝕健康、都須面對死亡。核災考驗人性:將子女的同學趕下車自救、痛斥抱著親人屍體痛哭的人,別擋住去路;核災展現人性:逃難前不忘詢問鄰居須否共乘?搭載陌生人一同逃難。
核災帶來別離,來不及收拾就要捨棄的家園、帶不走的寵物、不及安葬的親人、拋下僅有的行李、失去音訊的家人、情人。一場意外,一路捨棄生命裡的一切;如果時光倒流至核災前,被捨棄的可不可以是「核電廠」,而不是「人生」?
世界末日,人們依然相愛;因為相愛,所以不許世界末日到來。在核災之前,關閉核電廠,好好處理核廢料,如果,今生你有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