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回顧版

2011.6.18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推薦評論:食品添加物比你想的還要毒
作者:陳立川博士

為什麼30年前就有使用農藥的農夫不吃自己種的菜?因為他體驗到農藥的毒性。30年後的今天為什麼會有農夫持續投身有機生產?也是因為深受農藥之害。美國有研究顯示只要小孩子停止吃慣行農業生產的食物,血液中的農藥濃度就會降低或消失,證明即使是以農藥安全劑量或安全使用方法栽種的食材,都會有殘毒,也會因進食而被身體吸收,但是我們還不知道何時會造成哪些身心影響。

繼續閱讀

 

新聞回顧 |想吃得環保又健康?

永續海鮮挑食計畫

衛生署:五少五多 遠離塑毒

從異化到塑化—回歸自然食物的生活

永續果汁經營有成 救了馬拉威部落與森林

【看啥小魚可以吃】水產養殖新寵兒:海鱺

婚宴不吃魚翅 料理照樣美味

社會新鮮人:人生最幸福的一天 不需要殘忍飲食

務農世代斷層 印尼糧食安全堪憂

美國蔬果殘留農藥 蘋果與芹菜最髒

「塑化」加一味! 裝60度熱食恐溶毒

大陸薑粉含塑 「幾乎在吃塑膠」

德國官方證實:豆芽菜就是毒菌感染來源

阿富汗禁用硝酸銨 農民收成驟減

吐瓦魯:航向全球化與堅守低碳食物間的矛盾

 喝完的飲料罐卻無法出口到海外處理



新聞回顧 |核災不能避免?

 

日本地震滿3個月 民眾呼反核

村上春樹批日核電:親手鑄下的錯

94%義大利選民反對恢復核電站

日本出現「銫」鯨 疑福島惹禍

福島核廠新危機 地下水首驗出「鍶」

不顧核安疑慮 立院通過核四140億預算

核災衝擊 日本6000家小七加裝智慧節電器

核四140億預算過關 民間強烈譴責

英能源大臣砲轟能源公司漲價

反設風力機組 百餘三芝人 市府陳情


本週精彩專文

《核電員工最後遺言》─書上沒有的譯者獨白

【城市韌性專題】全球市長發表波昂宣言 強調氣候調適應融入政策

【城市韌性專題】城市做氣候調適 資金調度須由下而上

【城市韌性專題】全球「地方生物多樣性行動」 高雄成為第51個加盟城市

蒙古國:被土地放逐的人們

【氣候變遷Q&A】(3) 樹木、森林和氣候變遷有什麼關聯性?火山噴發如何影響氣候呢?

牡蠣業的經濟鏈二:蚵的加工

有土地有生態!取得土地進行棲地管理的方式

我們真的解嚴了嗎?

細胸珈蟌的春訊

環教法上路 環教所不見了?!

真假貓天堂

大嵙崁溪的憂傷

哈凱的禱告





本週焦點新聞

南亞鴇


 

國家生技園區環評 「有條件通過」

【中科五期】馬英九愛台 中興新村確定變身高等研究園區

東發條例過關 原民嘆部落「血淚百年」開始

官方首度證實 地層下陷 高鐵撐不到10年

水公司主管: 內陸地盤沉陷 六輕截水是元凶

2011鳥類紅皮書出爐 身高一米的南亞鴇快絕跡

世界海洋日:突破、發展與警告

從關渡到米埔 台港溼地保育經驗交流

大自然值多少錢? 英國首度提出生態估價報告

四湖海岸植物園 重建防風林相多樣性




推薦評論:食品添加物比你想的還要毒
作者:陳立川博士

為什麼30年前就有使用農藥的農夫不吃自己種的菜?因為他體驗到農藥的毒性。30年後的今天為什麼會有農夫持續投身有機生產?也是因為深受農藥之害。美國有研究顯示只要小孩子停止吃慣行農業生產的食物,血液中的農藥濃度就會降低或消失,證明即使是以農藥安全劑量或安全使用方法栽種的食材,都會有殘毒,也會因進食而被身體吸收,但是我們還不知道何時會造成哪些身心影響。

食品業者也不吃的添加物

是否有使用食品添加物的業者不吃自己做的食品?有!在日本有「食品添加物之神」之稱的安部司先生就是最佳例子,台灣出版《恐怖的食品添加物》、《餐桌真相大揭密》兩書,前者記載了他從食品添加業覺醒的緣由,因為他的女兒在一次慶生時,指名要吃他創造的充滿添加物的怪獸食物,他恍然大悟平常雖禁止家人吃自己所做的怪獸食物,但終究會傷到小孩,瞭解到自己所作所為是有現世報的。

因此他發奮在日本巡迴演講,告訴小孩子與家長食品添加物的禍害。他用食品添加物在現場做出無果汁的碳酸飲料給觀眾試喝,裡面含有大量的糖與酸味化合物,各成分單獨食用,難以吞嚥,可是混在一起加點香料就會讓人欲罷不能,證明食品添加物會影響人的腦神經與心智。上述兩書還舉出更多食品添加物創造出來的怪獸食物例子,讀者可以自行閱讀瞭解。

研究:添加物虐兒不淺

「肚子餓了才吃,飽了就不吃」是自然生理現象,那麼無法消除的餓渴感可能是腦失調(頭殼壞了)。現代人的頭殼壞了了,這有可能是飲食造成的嗎?

有研究發現兒童時期的鉛中毒是將來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前兆,比貧窮、失去父親或已知的一些社會因素還具影響力。赫伯尼德曼醫師與同事發現:即使極微量的鉛,在遠低於鉛中毒的濃度,也可以導致年輕男孩產生反社會行為以及犯罪傾向。

那麼人工食品添加物的廣泛使用,是否也會造成兒童行為出現類似的異常表現呢?

早在1973年,專精於兒童過敏的芬哥德醫師報告他行醫多年的經驗,發現40-50%的病例是因食品添加物所造成的。另外,很多過動兒一旦停止吃含有人工色素、人工香料及某些防腐劑的食物後,行為立刻有很大改善。很多孩童的學習障礙與其他行為上的問題,也都因為在飲食上做同樣的改變後大為減少。

1970年代晚期一連串反駁芬哥德醫師的研究出籠,這些研究本身不僅有嚴重缺失,還有些是食品工業商贊助的。有一研究案只將3千多種食品添加物去除8種,當孩子沒有明顯進步時,就將整個計劃停止,否定添加物的負面影響。另外,由可樂和垃圾食物廠商所贊助、再由其支持的非營利營養基金會所做的研究,故意使用偏低的食品添加物量,根本無法識別與寬心劑的差別,利用垃圾科學來推翻芬哥德醫師的理論。

事實上,當食品添加物的份量增加到相等於一般兒童飲食習慣所含的份量時,食品添加物與過動行為的相關性立即顯現。85%的過動兒在接觸到一般食品的人工色素、香料、防腐劑,以及其他合成添加物的現實飲食劑量,都會產生不良反應。

1985年,著名的醫學期刊《針剌鉻》(Lancet)發表了一篇最具信服力的文獻。在一項實驗與對照組相互交換的研究設計下,在過動兒飲食內可疑的食物被去除後,79%的孩子立刻有明顯改善;當這些孩子再吃那些食物後,行為表現立刻變異。人工色素和香料是最嚴重的罪魁禍首,糖也同樣被發現具有不良負面影響。

1979年,803所紐約市公立學校學童採芬哥德飲食計劃。1年後,學校成績由41%上升到47%;第2年,成績更上升到51%;第3年,當飲食計劃沒進一步改變時,成績保持在51%;第4年,當飲食計劃完全執行,則達到了55%的佳績。僅僅改變學校午餐供應,就能獲得如此成效,若家長配合改變家裡的飲食習慣,會有多大的幫助呢?

1980年代,來自12所少年感化院共8,076名孩子參與。去除食品化學添加物並減低糖份攝取後,他們的特異行為減低47%。維琴尼亞州有所收留特別頑強青年期少年罪犯的拘留所,有276名青少年被供予特殊飲食長達2年。期間,偷竊行為減少77%,反抗者減少55%,過動行為減少65%。

從上述的例子與研究,我們不難作以下的結論:食品添加物在常吃含有這些產品的兒童身上,足以對心智與行為產生不良影響,家長應多多注意。

添加物out 只吃真食物好味

同時,成年的我們是否也會受到影響呢?我認為也會,因為我的養生課學員往往在調整自己的飲食過程中,也感受到食品添加物的危害,很多人的味覺隨著飲食的改變而改變,以往認為是美食的餐點再也不是那麼美味了!因為味蕾改變了,食量也減少了!因為吃的東西營養更充足,不需要吃個不停!

我也同時發現很多所謂的美食主義追求者把自己的身體與牙齒吃爛了,包括有些出書的知名人物。我認為最好的恢復健康處方就是,回歸傳統無毒與生鮮的飲食法,也順便讓自己的飲食行為達到環保永續的作用。

我與養生三環的烹飪師資群教授學員傳統無毒與生鮮的料理法,發現安全無毒與有機生鮮食材的調理,可以放棄很多添加物的使用,食材本身的鮮甜甘美風味,根本不需要太多的烹飪「干預」,大規模養殖與耕種出來的食材失去原有風味,所以需要很多外來添加物來改變或掩飾拙味,因此還是選擇「真」食物比較好。

拒絕吃毒過日子

古時候,為了保存動物性食物,會用醃、燻、風乾的方法;為了保存植物性食物,會用乾、泡、醃、醬的方法。也會用紅花來染蛋,用紅麴來染肉,用香辛的葱、薑、蒜、香菜來加味,又有香料如五香粉、八角、花椒、桂花、紫蘇的運用,要鮮味會用香菇、海帶、黄豆芽熬湯,要Q就用人工捶、搗。

來發現蔬果植物中的甜味、色素、香氣可以萃取,就用人工的方法抽取成份當添加物。當天然添加物有限、貴、又不敷使用,就發展出低價、量大的化學合成物。食品添加物可以讓產品的色、香、味、質感更加吸引消費者,但是人的心智與味覺卻在長期使用這些人工添加物中慢慢耗損。

食品添加物的使用幾乎已達「氾濫」的程度,最主要是「美式速食飲食」已經非常普遍,一塊漢堡可以有60種以上的添加物;《麥胖報告》這部電影記錄了主角三餐吃麥當勞餐點過日子的身心後果,不出幾個月看護醫師就喊停,因為主角的肝臟與其他生理作用都出現問題了!食品添加物的毒性比你想像的還要毒,不要被政府訂的所謂安全劑量騙了,安全劑量是保護不了你的腦袋的!

※ 本文原刊於《有機誌》52期,感謝暢誌文化事業開放轉載。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