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3.3.1







近期活動
劉黎兒的焦慮,吳志寧的歌
市民來提案 想像基地在華光
2013廢核大遊行
地球行動家2013徵件活動開跑(4/10截止)
與海共生,為海發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2013珊瑚保育週海洋保育活動企劃徵選暨執行競賽(3/7截止)
孩相小日子攝影展(2/19~3/19)
第二屆「友達綠色方舟獎」徵稿 - 寫下您的構想,總獎金13萬 (4/26截止))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活動特區

環境教育講座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自從六輕來了電子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 總會
生 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 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時尚也要去毒 化學品管理首重資訊公開

每天穿著的衣物從種植到成衣的過程,到底使用了那些有毒的化學物品呢?在資訊未充分揭露的情況下,日常生活所穿著的衣物殘存的化學物質,不但會透過呼吸、皮膚吸收到人體,製造過程可能已改變周遭環境。時尚也要去毒,綠色和平組織資深科學家David Santillo表示,品牌應負起資訊公開、毒化物零排放的的企業責任。

 

台灣綠色和平組織這幾年來不斷透過民生議題來檢視生活中以藏的毒素,每天都要穿的衣物,也難逃有毒化學物質指染。2月27日邀請具有18年工作資歷的環境科學領域科學家David Santillo來台分享從紡織業談化學污染管理。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歐洲議員提案 要求歐洲成衣進口商標明生產國

另類「清潔塗鴉」 綠色和平籲Levi's 去毒

Uniqlo減用割皮防蠅羊毛

時尚服飾ZARA、Levi's含毒 有害人體與生物內分泌系統


綠色電報|用好好吃一頓飯珍惜地球

秤重計費的廢棄食物回收桶,開啟珍惜食物新角度1

作者:鄭紹鈺

2012年12月4日,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公開指出:「極端氣候已成常態」,到處都可以看到氣候變遷的明顯跡象,從美國到印度、烏克蘭到巴西,乾旱已經大量摧毀全球至關重要的糧食作物,印度、泰國等,都紛紛受到影響。

在Green Inside之前的文章,已經報導了南韓將透過設計過的回收桶對廚餘秤重計費,另外在飼養小豬期間透過小豬便便,變出再生好能源,或是將烹飪過的油變成生質燃料,Green Inside這次想跟跟大家一起透過這部TED影片,一起重新反省我們自身的生活習慣–我們可以透過好好的吃一頓飯珍惜地球。

精采內文


環境大記事∣播報員:翁珞文

Southern Ocean elephant seal wearing a sensor on its head in the Southern Ocean, Antarctica

這個世界充滿這驚喜與美麗。在南極,頭部配備感應器的南方象海豹(Southern Ocean elephant seals)深潛至冰層下方,協助科學家更瞭解冰冷而深層的海洋水如何形成,提供瞭解其在全球氣候中扮演角色的重要線索。在台灣,在墾丁特殊的風吹砂地形當中,隱藏著數種人們尚無緣認識的金龜子,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所委託的研究團隊於園區內發現3種世界新種金龜子以及2種新紀錄種糞金龜,發表於去(2012)年Kogane期刊,其中新種藍氏絨毛金龜並榮登封面照片。生為世界的一份子,人類時時刻刻受環境的影響;美國杜克醫學中心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人體暴露於雙酚A(BPA,一種出現在塑膠及樹脂的化學物質),其掌管神經細胞功能與中樞神經系統發展的基因,可能會受到抑制 。人們也以各種方式為環境正義盡一份心: 豬糞尿在丹麥人的眼中是名副其實的「黃金」,丹麥水資源處理專家一行來台授撇步。在台北市,由「獨立青年陣線」學生主導,多個跨校大學生社團參與的「共生音樂節」,28日晚間在中正紀念堂前自由廣場舉辦,他們提出「青年x超克x未來」,企圖跳脫藍綠政治窠臼,在理解228事件外,更著眼現今的社會議題,參與演出的音樂人舒米恩、拷秋勤、滅火器大聲也呼籲環境正義,相約「街頭見」,為309反核遊行、310圖博遊行、316捍衛樂生遊行熱身。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看啥小魚可以吃】漁人的秋冬盼望:馬加魚

作者:廖律清

今年花蓮外海的馬加魚訊不同以往,九月下旬以來已經陸續耳聞,而近兩個月的漁獲量更為可觀,尤其是定置漁場的捕獲量已創新高

別小看馬加身型修長,一尾約2到3公斤重,大尾的有3到4公斤重,牠們中鉤後的拉力十分強勁,漁人不能急躁收線,適當的船速和收魚速度可能讓其他馬加繼續上前咬餌,才能以此增加漁獲。馬加釣出水上船要脫鉤時,一定要非常小心牠銳利的牙齒,由於魚性桀敖不馴,魚口常出現較大的撕裂傷,甚至有些大魚便是自個兒硬生生扯破了嘴逃命去。由於馬加是以小群體在水下活動,常在漲退潮交替之際,魚群浮昇至表水層來咬餌,如果不能掌握時間和地點,即便整海望去都是要來釣馬加的漁船,不見得船船皆有馬加可抓。

精采內文


論壇|公投,反核的最終試煉

作者:munch

該來的,總要面對,或許爬過最後這座山,就是夢土。

核四公投,一直是反核運動中強烈的最終決定論述,甚至都必須說台灣的公投立法,很大基礎是從反核運動催生出來。

二十多年的反核推動,加上日本福島的核災,台灣反核意識不斷提昇,甚至可能都已過半,所以公投來,別先焦慮、抗拒,而是該思考如何修改公投制度與方式,進行全面的反核公投,讓真實的聲音,一位位都站出來,呈現在票數上,甚至放低投票年齡,讓孩子也能決定他們的未來。

精采內文

 

時尚也要去毒 化學品管理首重資訊公開

綠色和平要求Zara等知名品牌,應對商品製程做出較為環境友善的行動。本報2013年3月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每天穿著的衣物從種植到成衣的過程,到底使用了那些有毒的化學物品呢?在資訊未充分揭露的情況下,日常穿著的衣物所殘存的化學物質,不但會透過呼吸、皮膚吸收到人體,製造過程可能已改變周遭環境。時尚也要去毒,綠色和平組織資深科學家David Santillo表示,品牌應負起資訊公開、毒化物零排放的的企業責任。

台灣綠色和平組織這幾年來不斷透過民生議題來檢視生活中隱藏的毒素,每天都要穿的衣物,也難逃有毒化學物質指染。2月27日邀請具有18年工作資歷的環境科學領域科學家David Santillo來台分享從紡織業談化學污染管理。

每年800億件服裝

即使在服裝上殘留的化學物質低於法律容許量,但像NPE(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累積在衣物上,仍會影響環境。綠色和平估算,全球每年約生產800億件服裝,平均每人每年購買11件新衣的數量,而且每年都有增加的趨勢;不斷增加的服裝生產,擴大了對環境的影響。綠色和平指出,從源頭棉花種植生產,就需消耗掉大量的水與農藥,估算生產1噸的紡織品需要消耗200噸的水。染整過程約需使用1萬種以上的染料,都需化學物質合成,其中不乏有毒化學物品。

綠色和平組織資深科學家David Santillo訪台演講。(圖片來源:台灣綠色和平)David Santillo表示,紡織工業牽涉繁雜的步驟及工種,影響的層面非常廣大,一件衣物的完成約需經過10-20多家公司以及無數加工步驟,而從紡紗、織布、印染一直到表面處理,都需要用到大量的化學物品,包括高毒性的化學物品,例如,偶氮染料及六價鉻皮革鞣製劑都是已知的致癌物質;鄰苯二甲酸脂鹽則有生殖毒性;烷基酚會干擾荷爾蒙系統,最後都無差別的排放到河川,釋放到空氣,影響土地、環境以及人體健康,這使得毒化物管理任重道遠。

透過在泰國、印尼、中國及墨西哥等紡織業發達的國家實地調查,David Santillo發現當地紡織工業造成的水污染問題來自河道多種化學品污染,很多紡織工廠及公司的排水管與污水管道都混合在一起,使得追查這些化學物質的來源更為困難。

全球每年生產的800億服裝,從種植到紡染所使用的有毒化學物品,直接流入河川。(圖片來源:台灣綠色和平)David Santillo也指出,要有效規範、管制及控制化學品使用,必須從使用的源頭著手,避免使用高毒物質,而非當有害、難以分解的污染物排放出來後,才嘗試淨化污水。

REACH法規先進 可作為全球規管參考

目前國際間歐盟所採用的REACH法規,要求製造商及進口商進行化學品註冊、評估、許可和限制,以維護歐洲社區安全的法規,是比較先進的做法。David Santillo表示,REACH或許未臻完美,不過在資訊透明、使用安全替代品以及讓業者承擔保證化學品安全的責任等原則上,都領先全球,可成為有關法規制度的示範。

在供應鏈全球化下,要求全球性的規管是確保紡織業永續的必要手段。David Santillo舉例說,當中國製造的紡織品進入歐洲,也一併將歐洲禁用的烷基酚帶入,透過間接污染使得傳播無邊界。這也說明何以綠色和平在中國當地的紡織業遊說REACH法規的潛在優勢,當有一種適當的法規全面性執行,不但可為當地毒物管理起示範作用,也能讓大眾關心一些新興議題,例如全氟化合物在環境擴散的問題,以及奈米科技對生態可能帶來的風險。

已有品牌具體回應零排放

綠色和平期待2020年達到「危害物質零排放」的目標,不只是針對紡織業,而是全面性的目標。可喜的是,已有十個品牌聲明,願意推動永續的服裝產業,善盡企業責任,其中尤以H&M、C&A以及馬沙(Marks & Spencer)承諾在未來3個月內線上公開其部分供應商的化學品排放資訊,H&M以及馬沙也訂出淘汰各種有毒物質的舉體時間表和最後期限,並將以證據證明已做到有毒有害物質的零排放。

化學品污染台灣也不惶多讓,只是產業別替換成高科技產業。目前在台灣流通超過60,000種化學物質中,僅有302種為環保署公告的毒性化學物質,環保署環境衛生及毒物管理處處長袁紹英表示,目前管制是依照《毒性化學物質管理法》,推動毒性化學物質危害管理,並將毒化物分為4類,分類管制,禁止或限制使用管理,進行毒化物環境流布調查,加強業者投保責任保險。

袁紹英表示,未來管制重點將朝特定種類的化學物質應由製造或輸入者先登錄,經審查完成後才能製造或輸入;業者有責任提供化學物質相關資訊,並由主管機關據此掌握化學物質資料資料庫,以利後續毒化物篩選、評估、公告。

 
 

綠色電報|用好好吃一頓飯珍惜地球

作者:鄭紹鈺

2012年12月4日,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公開指出:「極端氣候已成常態」,到處都可以看到氣候變遷的明顯跡象,從美國到印度、烏克蘭到巴西,乾旱已經大量摧毀全球至關重要的糧食作物,印度、泰國等,都紛紛受到影響。

除了天災之外,更有人禍,無論是衛報的報導,還是TED的演講(附於文末),皆揭露了目前世界上,有超過一半的食物遭到丟棄,其中許多食物並不是因為不能吃,只是因為「長相不好」。正當許多人正在為了填飽肚子煩惱的時候,許多已開發國家,卻因為「吃太飽」而煩惱,不旦衍生出許多「文明病」,同時還造成了許多的「浪費」。

在Green Inside之前的文章,已經報導了南韓將透過設計過的回收桶對廚餘秤重計費,另外在飼養小豬期間透過小豬便便,變出再生好能源,或是將烹飪過的油變成生質燃料,Green Inside這次想跟跟大家一起透過這部TED影片,一起重新反省我們自身的生活習慣–我們可以透過好好的吃一頓飯珍惜地球。

我們在面對「糧食問題」的時候,最直覺的解決辦法,就是想到要「增加」糧食的生產量,其實,現在的糧食生產量,早就超過能讓所有人生維生的產量了。除了增加產量,更重要的,要去一起努力的,則是增加糧食使用的效率。妥善的使用每一分食材,就能夠帶來大大的改變–就像影片中所提到,如果世界的農作物產量分成九份,真正被妥善使用的糧食不過占四份,甚至不到一半。

用一個臺灣的例子當作假設,便可以輕鬆的看出來。我們臺灣有2300萬人口,假設每一個人,在一天三餐裡僅一餐吃飯,在那一頓飯裡,臺灣2300萬人各浪費了一粒米,全台灣「一天」就浪費了2300萬粒米,十天便浪費了2億3000萬粒米,這些無疑是對於這片地力的浪費、對於社會勞動力的虛耗。

結論:莫怪在過去,老祖先會說:「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今天看來,更是提醒我們,現代人需要重啟珍惜食物的文化!當然,上面的數字只是個假設,卻給了我們了一個啟示:好好吃每一頓飯,便是每個人都能開始,而且最基本的愛護地球的方式!

※ 本文轉載自Green Inside

【延伸閱讀】

 

Top

 

象海豹頭戴儀器 潛入南極深海探索氣候謎團

本報2013年3月1日綜合外電報導,沈瑞筠編譯,蔡麗伶審校 

頭部配備感應器的南方象海豹(Southern Ocean elephant seals)深潛至南極冰層下方,協助科學家更瞭解冰冷而深層的海洋水如何形成,提供瞭解其在全球氣候中扮演角色的重要線索。

戴上儀器的象海豹。圖片來源:Iain Field/Antarctic Climate and Ecosystems CRC/Reuters

根據設於塔斯馬尼亞的南極氣候與生態系合作研究中心(Antarctic Climate & Ecosystem CRC)的研究者表示,這些被標記的海豹搭配先進的衛星資料及海中峽谷固定設備,扮演提供南極極端環境資料的角色,南極觀測值很少且船隻難以航行。

科學家們知道「南極底層水」的存在已經有一段時間,這些接近海底高密度、深層的海水對全球的洋流有顯著的影響。

現已知3個這些底層水形成的區域,且數十年來一直據信有第四個區域存在,但這些區域難以抵達,現在拜海豹之賜可一窺究竟。

Guy Williams是南極氣候與生態系合作研究中心海冰專家,且為本研究的共同主持人。他表示,海豹所到達的海岸線,是先前沒有任何船隻能抵達的區域。這是南極海水的一種特殊型式,我們稱之為南極底層水產物,它是驅動大洋循環的引擎之一。我們所做的,是為這個引擎找到另一個動力來源。」

戴上儀器的象海豹。圖片來源:Iain Field/Antarctic Climate and Ecosystems CRC/Reuters

南方象海豹是全球最大的海豹,雄性可以成長到長6公尺、重4000公斤。

2011年,20隻海豹頭部配有感應裝置的被部署在東南極洲的戴維斯站(Davis Station),這些感應裝置重量約在100-200公克。每個感應器有一個小衛星發報器,每5-10分鐘海豹浮出水面換氣的時候傳送出每日資料。

Williams介紹說,「牠們每天約下潛60次,而我們一天可以得到4筆有價資料。象海豹在隆冬中抵達冰隙下方,接近源頭、極度寒冷、鹽度很高的水域,也就是我們稱之為南極海岸冰工廠(ice factory)的地方。」

過去的研究顯示,南極底層水的屬性存在50年趨勢,且Williams表示最新的研究將有助於評定這些變化,並或許能為氣候變遷模式提供線索。

他在聲明中表示:「數隻海豹在大陸坡的覓食深度達到1800公尺,穿透密度水瀑布般注入深海的階層;牠們提供我們這個過程冬季珍貴的觀測值。」

【參考資料】

 

Top

 

墾丁昆蟲世界驚奇多 再發現新種金龜子

本報2013年2月28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整理報導

榮登Kogane期刊封面的藍氏絨毛金龜(Maladera lanae)。(圖片來源: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在墾丁特殊的風吹砂地形當中,隱藏著數種人們尚無緣認識的金龜子,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所委託的研究團隊於園區內發現3種世界新種金龜子以及2種新紀錄種糞金龜,發表於去(2012)年Kogane期刊,其中新種藍氏絨毛金龜並榮登封面照片。

去(2012)年研究團隊在墾丁辨識出3種新種金龜子,命名為藍氏拉科維茨沙蜉金龜(Rakovicus lanae)、野村氏光沙蜉金龜(Leiopsammodius nomurai)及藍氏絨毛金龜(Maladera lanae),前2種新種金龜子種名是以發現者藍艷秋姓氏與台灣研究糞金龜先驅者野村周平博士之姓氏所命名。

由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康寧大學休閒管理學系助理教授藍艷秋及台灣大學昆蟲學系教授李後晶所組成的研究團隊,並邀請日籍分類學者益本仁雄博士(Dr. Kimio Masumoto)及小林裕和博士(Dr. Hirokazu Kobayashi)共同研究,針對墾丁國家公園的昆蟲相進行全面性的調查。

在2012年的研究中,研究團隊針對藏身在沙灘中的食糞性金龜子做了一系列的探討,其中蜉金龜亞科(Aphodiinae)沙金龜族(Psammodiini)屬於糞金龜類群,居住在靠近海邊沙灘中,通常可以在濱海植物草海桐、林投或是馬鞍藤等植物的根部發現他們的蹤跡,在墾丁國家公園中也可於草食哺乳動物的糞便下發現。為了適應沙灘的生活,這類金龜子足上與翅鞘上具有許多特化的長毛。在本次的研究中發現了1個新紀錄屬(Leiopsammodius),2個新種,分別是藍氏拉科維茨沙蜉金龜(Rakovicus lanae)及野村氏光沙蜉金龜(Leiopsammodius nomurai)。

莫洛弭溷蜣(Catharsius molossus)是台灣最大型的糞金龜。(圖片來源: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爪哇弭溷蜣(C. javanus)俗稱牛屎龜。(圖片來源: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另一方面,在糞金龜的研究則於墾丁地區發現族群數量穩定的莫洛弭溷蜣(Catharsius molossus),以及數量稀少但族群亦穩定的爪哇弭溷蜣(C. javanus)。這兩種俗稱的牛屎龜一生僅利用牛糞完成生活史(食物資源短缺時亦會利用鹿糞與人糞),可算是墾丁國家公園當中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代表性物種。

墾管處表示,莫洛弭溷蜣體型約4公分,算是台灣最大型的糞金龜;而爪哇弭溷蜣雖然個頭較小約2-2.5公分,但具有一根長長的犀牛角,雄壯威武的氣勢為墾丁的糞金龜多樣性大軍增添不少可看性。

目前藍艷秋研究團隊持續於墾丁國家公園進行昆蟲相調查,墾管處表示,預計將會有許多新的物種持續發現。

新物種背景資料

藍氏拉科維茨沙蜉金龜(Rakovicus lanae

體型只有0.25-0.32公分,共僅在墾丁國家公園發現21隻個體,另外也在屏東車城發現9隻個體。此種與已知種淡黑沙蜉金龜(R. subopacus)雖然類似,但是它們的翅鞘較圓且隆起,翅鞘點刻成圓形至卵圓形。

野村氏光沙蜉金龜(Leiopsammodius nomurai

體型只有0.26~0.29公分,此種標本首次於1970年由T. Kobayashi在墾丁國家公園採得,並在1973年被S. Nomura鑑定為印度沙蜉金龜(Psammobius indicus),直到本合作團隊益本博士等人所比對目前僅有的7隻標本記錄後,才確定是新種。

藍氏拉科維茨沙蜉金龜。(圖片來源: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野村氏光沙蜉金龜。(圖片來源: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藍氏絨毛金龜(Maladera lanae

體型只有0.6~0.75公分,絨毛金龜屬(Maladera)為金龜子科裡面最大屬,共有37種,本次發現為台灣在本屬之第38種記錄,目前金龜子科(Scarabaeidae)共有145屬512種。目前僅在砂地發現其蹤跡,族群數量少,迄今共發現15隻個體。

Top

 

雙酚A風險又一樁:影響腦部發育

摘譯自2013年2月25日ENS美國,北卡州,德罕報導;藍巧軒編譯;蔡麗伶審校

嬰兒使用不含BPA的奶瓶。(Glory Chan攝)美國杜克醫學中心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人體暴露於雙酚A(BPA,一種出現在塑膠及樹脂的化學物質),其掌管神經細胞功能與中樞神經系統發展的基因,可能會受到抑制。

這份研究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研究院學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研究主要是調查BPA對老鼠及人類的皮質神經元所產生的影響。

皮質神經元是腦中最大區域─大腦皮層中的細胞,大部分腦部複雜的活動,例如思考、感知、和其他的自主運動,都是透過這些神經元運作才能做到。

過去經由動物實驗發現,暴露在BPA環境下可能會導致行為問題、內分泌和生殖系統紊亂、肥胖、癌症、免疫系統疾病等健康問題。但這是第一次有研究指出,暴露在BPA中會抑制大腦和神經系統發展。

BPA是一種會模仿雌性激素的分子,它會影響體內的內分泌系統。在許多不同的人造產品中都有這種分子的存在,包括CD、紙鈔、牙齒填充物、阻燃劑、感熱影印紙、部分塑膠水瓶、和做為食物容器的金屬罐之襯裡等。

BPA可能會因容器受到高熱而釋放到其容器所盛裝的食品中,如奶瓶中的嬰兒牛奶。

一些研究指出,嬰兒和兒童最容易受到BPA影響,這樣的顧慮讓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於2012年7月下令禁止在奶瓶及兒童用杯子中使用BPA。

雖然研究顯示BPA會影響神經系統的發展,我們卻仍不清楚這是如何發生的。研究團隊在囓齒動物和人類的神經細胞上做實驗,以了解BPA所產生的影響和其如何干擾基因的運行。

在神經元發展初期,細胞中會有高濃度的氯化物,當神經元成熟時氯化物的濃度也就跟著下降,一種名為KCC2的運輸體蛋白會將氯離子趕出細胞外。

若細胞中氯化物的濃度持續升高,它會損害神經迴路、產生發展中的神經細胞功能,並取代它在腦中的位置。

若神經元暴露在微量BPA中,BPA會利用某種方法阻斷製造KCC2蛋白的基因,使細胞中的氯化物排出速度減緩。

另一種腦部正常運作所需的重要蛋白MECP2,也可能是和這種變化有關的關鍵因素。

研究人員發現,當暴露在BPA環境中,MECP2會變得更多,與KCC2基因的結合率也會變高,也可能因此阻斷KCC2基因的運行。這種反應會導致氯化物的排除速度變慢,因此這可能就是導致發展中的腦部發生病變的原因。

這項研究發現點出了一個疑問──BPA是否能有助於治療神經發育疾病,例如「雷特氏症」,一種只在女孩身上發生的嚴重自閉症。這種疾病是由製造MECP2的基因突變所導致的。

Liedtke表示,「這份研究讓我們了解了暴露於BPA會影響KCC2基因的運行,不過,我們也期待在未來將研究重點放在BPA對KCC2以外物質可能造成的影響。這個研究是『現在進行式』。」

※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Top

 

豬糞尿變黃金 丹麥專家來台授撇步

摘錄自2013年2月27日中廣新聞雲林報導

豬糞尿在丹麥人的眼中是名副其實的「黃金」,丹麥水資源處理專家一行人,27日走訪雲林褒忠參訪,直言台灣目前豬農廢水收集的設施與技術,落後國際30年以上。

沼氣生質能電專家Erik表示,在丹麥並未將豬糞尿分開處理,不同於目前國內乾濕分離收集的方式,置入溫度控制的「厭氧發酵槽」後,可取得更多的沼氣,收集的沼氣用於豬舍、住家保溫的燃料,剩下的廢棄物則回收做為肥料。

雲林豬農則反應,沼氣中含有硫化氫易損壞相關設備,降低豬農意願;Erik指出,丹麥剛發展豬屎尿沼氣能源時,也發生相同狀況,不過他們發展出一種脫硫板,沼氣會先經過脫硫板,去除硫化氫後再收集,就不會損壞相關設備,沼氣的品質也相對穩定。

Top

 

228共生音樂節 唱出環境正義

本報2013年3月1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由「獨立青年陣線」學生主導,多個跨校大學生社團參與的「共生音樂節」,28日晚間在中正紀念堂前自由廣場舉辦,他們提出「青年x超克x未來」,企圖跳脫藍綠政治窠臼,在理解228事件外,更著眼現今的社會議題,參與演出的音樂人舒米恩、拷秋勤、滅火器大聲也呼籲環境正義,相約「街頭見」,為309反核遊行、310圖博遊行、316捍衛樂生遊行熱身。

拷秋勤的演出,大小社會議題與社團都上台

結合多方不同團體、社會議題與世代,「共生音樂節」利用音樂節、行動工作坊、真人圖書館等等溫柔、和平理解的形式,重塑二二八的核心價值,回歸至青年關懷社會現況的精神。晚會中的演出樂團包括舒米恩、拷秋勤、滅火器、茄子蛋等,皆以母語創作演出,且相當關注社會議題,都是街頭上的熟面孔。

來自東海岸的阿美族,舒米恩一月時將「拆美麗灣」毛巾、與「核電歸零」貼紙帶上小巨蛋登台演出,受學生們大讚「超有GUTS」,茄子蛋樂團更尊稱他為「還我土地的舒米恩大哥」。此次演出舒米恩依然把握機會,再談東海岸的全面開發危機,舒米恩更以自己族語名「Suming」諧音,誓言「守護台灣的土地就是我的宿命。」

舒米恩持續守護東海岸

以「官逼民反」等歌曲長期在大大小小抗爭場合聲援的拷秋勤,他們自豪的表示「我們已經被中國封殺了」,反而更加無所畏懼,呼籲歌迷踴躍將他們的演出上傳至土豆、微博等中國影音網站,他們的演出中,包括了反核旗、雪山獅子旗、捍衛樂生、華光社區海報,在場的NGO與學生社團全都上了舞台,相約309反核遊行、310圖博遊行、316捍衛樂生都要在凱道相見。

滅火器登場讓場面沸騰,他們更指出不管是大埔事件、美麗灣、核四續建,和228事件一樣,都是錯誤的政策與國家暴力造成,而不希望悲劇重演,便是需要青年站出來,「把這份愛護台灣的力量帶回到生活周遭吧!」滅火器高唱「晚安台灣」,演出激情中帶著溫馨。

在紀念228之餘,台灣目前也正面臨人權時刻。2月25日至3月1日之間,國際人權學者審查團日前來台灣舉行「兩公約」國際審查會議,多個原住民團體、環保團體也提出了民間版的人權報告,當中涉及環境、核廢、土地、司法權、醫療、語言與文化教育等議題。審查會議中,明顯可見官方和民間的認知落差相當大,遭批評政府「狀況外」,恐影響國際間對台灣的人權評價。

Top

 

生物多樣性|【看啥小魚可以吃】漁人的秋冬盼望:馬加魚

作者:廖律清

馬加即「日本馬加鰆」,屬經濟價值高的魚種。體側多斑紋,刺少肉肥,常被作為生魚片用途。攝影:廖律清這日,很意外在傳統市場的魚販攤前遇見相識的討海人。

「老闆娘,我要買馬加,妳只有這三尾喔?我攏要。」這位相識的討海人似乎已經刻意壓低音量詢問,仍引我注目。

「三尾攏要?你要怎樣殺?怎麼切?如果還是不夠吃,那些切好的也是馬加,一樣新鮮,一樣肥,你看我刀子上都還有魚油,看你要幾塊,便宜算給你。」老闆娘一邊展示魚刀沾上的白色魚油脂,一邊磨刀準備要殺魚了。

今年東部馬加漁獲情形良好,為魚市帶來一些生機。攝影:廖律清「不要殺不要殺,我就是要整尾好好的馬加。誰知道這幾天出去,有夠衰,我攏抓沒有魚仔,我那些喝燒酒的朋友聽人說最近咱這裡馬加抓得很好,都來向我討要馬加吃,有夠沒面子……像這整尾好好的,妳只剩這三尾喔?……」

「人家來菜市場買都是要買切一塊塊的,回去才方便,誰像你這樣?……為什麼不去漁港買?」

「不好意思啦,攏抓沒有……」

向來倜儻不羈的船長,收斂起飄泊豪氣,避開我的眼神,有些靦腆的拎起三尾馬加快步走出市場,見他直接把馬加橫放在機車前的踏板上,揚長而去。

馬加、土魠、白腹仔 誰是誰?

今年花蓮外海的馬加魚訊不同以往,九月下旬以來已經陸續耳聞,而近兩個月的漁獲量更為可觀,尤其是定置漁場的捕獲量已創新高。

馬加魚和土魠、白腹仔同屬鰆魚家族,外形相似不易辨認。圖右一為白腹仔。攝影:廖律清馬加算是經濟價值十分高的食用魚種,屬鰆魚家族的一員,外表和白腹仔、土魠相當類似,乍看不容易分辨,魚肉切片之後就更難了。一般說的白腹仔即「台灣馬加鰆」,魚頭較大,主要在台灣西部海域捕獲;而大名鼎鼎的土魠則是最具代表性的鰆魚,魚頭較長,體型較渾圓,因魚羹廣為人知。

而東部的馬加即「日本馬加鰆」,體側多斑紋,刺少肉肥,常被作為生魚片用途。鰆魚家族屬於鯖科,為暖水性沿岸型魚類,魚身狹長側扁呈紡綞形,魚鱗極為細小,吻端尖,口中皆有利齒,是相當典型的表層水域洄游掠食性魚類,其魚性兇猛,行動敏捷迅速,常會以小群體一起游動覓食。秋、冬二季是鰆魚肉質最為肥美甘甜的季節,台灣東岸和西岸的討海人,總巴望著這些鰆魚群的到來,能為年節增添收入。

圖為鰆魚家族的土魠魚,外形與價高的白腹仔和馬加魚十分相似,特點是體形較圓潤,常被做成魚羹。攝影:廖律清

捉馬加,鬥智也鬥力

若以量計,至今大部分的馬加仍以網具捕獲為大宗,可能是圍網、流刺網,也可能是定置網,洄游性的馬加隨著洋流游進網中,漁民便能一網打盡。但馬加在老一輩的海人心裡,是可以「較勁」的魚種,即便是放囹仔、放棍仔,不聰明的海人可就沒辦法順利抓到「聰明」的馬加。

老一輩的討海人會用傳統的釣法去釣馬加,以小型漁船展開兩根大竹竿,再加上船尾的漁線,都拖著閃亮亮的假餌,以一定的船速在馬加可能出現的海域來來回回拖釣,一旦發現中魚,便展開海人和馬加拉扯的競賽。拖馬加時船隻巡海的位置,以及水中假餌的深度,都關係著能否成功誘引馬加上鉤。

別小看馬加身型修長,一尾約2到3公斤重,大尾的有3到4公斤重,牠們中鉤後的拉力十分強勁,漁人不能急躁收線,適當的船速和收魚速度可能讓其他馬加繼續上前咬餌,才能以此增加漁獲。馬加釣出水上船要脫鉤時,一定要非常小心牠銳利的牙齒,由於魚性桀敖不馴,魚口常出現較大的撕裂傷,甚至有些大魚便是自個兒硬生生扯破了嘴逃命去。由於馬加是以小群體在水下活動,常在漲退潮交替之際,魚群浮昇至表水層來咬餌,如果不能掌握時間和地點,即便整海望去都是要來釣馬加的漁船,不見得船船皆有馬加可抓。

魚性桀敖不馴,魚口常出現較大的撕裂傷,甚至有些大魚便是自個兒硬生生扯破了嘴逃命去。攝影:廖律清

拖、釣之間的矛盾

用拖的、用釣的馬加,和用網具捕獲的馬加,有哪裡不一樣?

哪一種漁法捕獲的魚肉好不好吃,這恐怕要問味覺一級敏感的老饕才能說出一二。但,比較辛苦的漁法無疑是對海洋比較友善的態度,而對人們來講比較偷懶的漁法,卻對海洋比較不友善。

眾所周知漁業資源持續枯竭中,再加上極端的氣候因素,各魚種的漁獲量相當不穩定,尤其是洄游性的魚種,魚來之前,沒人曉得流水會在什麼時候帶來多少過去習以為常的漁獲量。今年東部馬加意外盛產,儘管價格因此下跌,但「馬加熱」似乎又讓日漸寂寞的漁港燃起生機。鰆魚家族中,目前市場行情最貴的是白腹仔,理由當然跟白腹仔已經快被抓光光有關,由此看來,馬加價格不若過去,儘管為老海人拖馬加的辛勞感到不捨,但某魚種的魚價還能下落,似乎表示該魚種還有魚群在海裡游來游去。

 

※ 專題介紹:海洋具有遊憩、經濟、調節氣候等重要功能,卻因氣候變遷、人為污染、過漁等因素而漸失生機,國內外專家不斷呼籲:2050年,或許我們會無魚可吃!為了讓讀者更了解如何挑選海鮮才能達到永續利用,生物多樣性專欄特別與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合作,每月中於週五推出【看啥小魚可以吃】專題,希望透過介紹海鮮相關的故事,提醒每個享用海鮮的消費者都有責任去認識他盤子裡的食物,並以崇敬之心感謝大海的賜予,吃出海島人該有的海鮮文化。

【延伸閱讀】

※ 本文與林務局合作刊登

 

Top

 

論壇|公投,反核的最終試煉

作者:munch

該來的,總要面對,或許爬過最後這座山,就是夢土。

核四公投,一直是反核運動中強烈的最終決定論述,甚至都必須說台灣的公投立法,很大基礎是從反核運動催生出來。

民間團體在總統府前高舉反核標誌,面對不斷追加的核四預算,民間團體只能在3月9日號召民眾上街頭反對到底。終於國民黨心懷不軌的的丟出核四公投議題,一來解309當前全島反核的運動之急,二來解公投綁大選的民進黨選戰之局,更重要是算準公投門檻,核四公投不過,一勞永逸的續建核電。

國民黨機關算盡,全無好意,但是反核團體又如何拒絕公投,一廂訴諸街頭。再大的街頭聲浪,面對台電動員、企業相助,政府支持下,一樣泡製的街頭民意,輕輕鬆鬆就是發便當、發禮品,人數過十萬。就算此時反核聲浪大,逼著政府宣佈停建,難保十年前停建又復建的風波,不會在一次次政權交替間,重覆上演。

公投是一項制度,一個具有高度約束性的全民制法制度,一旦決定就是全民意志,政府不能玩弄的決定。

所以,讓核四走向公投,未必不是好事,甚至當初提出,現今拒絕,剛好落入國民黨的算計,「政府要公投展現民主,反而是民間組織不敢公投」。

無論是趕鴨子上架或明知山有虎,這局國民黨下得狠,民間也不能不接招。

有人會說,安全不能公投,問題在於就是一大群人,被洗腦到相信核能安全,或是自私到覺得核災、核廢不會在自己家。於是,他們支持政府發展核能,甚至成為政府施政的民意基礎,要上街,人也不少。

那就公投吧!問題在於如何消除國民黨算計高門檻的程序不義,讓危機化為轉機。

許多朋友提出降低門檻的修法,但是覺得更重要是如何徹底展現民意。換句話說,這場核四公投,二個相生議題,在分手十多年後,彼此相聚,總該相互生成一些新意義。

公投決定核四存廢,同樣也讓核四議題來重修公投。

先講點嚴肅的,回到代議政治之初,因為群眾太多,意見表達不易,所以才有代議政治的出現,透過民代表達民眾意見。當然,這是古典政治學說法,現代政治學已經是民代由選民選出後,就變成政黨養或財團抱,早把選民丟一邊,等改選再來叫爹叫娘一次。

代議政治有問題,開始有全民公投的設計,算是回歸直接民意的初衷,只不過凡事不能事事直接,因為學說上說代議政治有商議性,不會有一翻兩瞪眼的民粹,現實說是總該留些事讓民代議決,不然不知留著有何用。

重要的事來公投,也好!但是即然是求諸全民意見,就該力求讓全民意見呈現。在現今電子化時代,都能網路認證刷卡,為何還要親身到投票所投票,光是一個喬師間出門投票,在現代社會都是難事。不要用出門投票,就是盡公民義務,來責備無法投票者,讓民眾方便投票表達意見,本來就是政府該作的事,除非不想讓太多民意呈現,熱切期盼降低投票率。

於是,如何改善投票制度,通訊投票、網路投票、街頭投票亭投票,都是現代社會,有能力讓最大民意呈現的方式,設計不難、身分認證不難,甚至統計都很快,只是各國政府都還不願作,想多留點喬事代議的空間。

當民意能透過更方便方式,作最大的展現,除非許多人決心放棄投票,不然投票率應該可以更高,再來談多少投票率當門檻,才是務實解決根本問題。不然投票率降太多,被評無民意基礎,降太少,還是很難過門檻。

再者,投票避免民粹式的無知選擇,或是無奈式的只有是否選項可選,就該思考共識大師哈伯瑪斯的話語,「一個有意識的討論基礎下形成的共識」。換句話說,政府真要人民公投決定事物,就要以開放態度,提供所有事實,或者更精確的說,讓政府不說,民間論述的內容,公開公平的呈現在傳播平台上。

核四,其實該說核能的兩面論述,不是只辦一兩場電視辯論,就算公開公平,其實更該讓支持與反對方有機會出國,帶回各國現況,像是核電廠周遭人們的幸福生活,或是福島、車諾比核災後的人間煉獄,以及讓人懂得經濟計算、風險評估的真意。然後,在媒體平台播送,甚至下鄉用方言讓居民瞭解,這才是建立有意識的決定,不會流於權貴老愛說嘴的民粹。

讓投票更容易,讓資訊更廣散,在現今社會不是作不到,而是政府想不想或敢不敢做到。

所以核四公投,該是改為核能公投,成立一個獨立委員會,納入官民系統,籌辦投票便利化、資訊普及化事誼,公投決定台灣未來能源政策走向,不是只一間核四廠的存廢,同時也讓有名無實的高門檻公投,產生真正的民意心聲。

政府丟公投,算計門檻限制,民間無需全面推拒,反而應要求政府修改公投法,不只是門檻,而是成立專案委員會,改善投票方式,提昇資訊普及,來建立直接民意的政治制度。

核四爭議至今,甚至,已經變成民間上不去,政府下不來的困局。讓公投決定未必不是好事,一旦公投成立邁向廢核,民間有公投基礎,不怕政府為惡,蓋到爛尾甩不掉的政府,也可以賴給公投決定,省掉政策大轉彎的責難,登場、下台二相得宜。

對於民間,該來的,終會來,過去爭取的,先今掉下來,躲不掉,終究是該面對。有公投,街頭力量當然不能散,衝出最大能量,迫使算計的政府,修改公投制度,進行廢核公投,讓真正民意能呈現,最後就是越過最難的一座山,讓民眾理解核能之害,堅決的投下永世廢核的一票。

二十多年的反核推動,加上日本福島的核災,台灣反核意識不斷提昇,甚至可能都已過半,所以公投來,別先焦慮、抗拒,而是該思考如何修改公投制度與方式,進行全面的反核公投,讓真實的聲音,一位位都站出來,呈現在票數上,甚至放低投票年齡,讓孩子也能決定他們的未來。

公投,二十多年前的反核追求,如今成為最苦的最終試煉!

過關,就是非核夢土。

 

※ 本文轉載自漂浪。島嶼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葉人豪、詹嘉紋‧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