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啥小魚可以吃】海底危機!吃鮟鱇不安康 | 環境資訊中心

【看啥小魚可以吃】海底危機!吃鮟鱇不安康

2012年10月19日
作者:廖律清
※ 公告:經讀者留言提醒,本文部分內容可能造成誤解,編輯室已經向深海魚學者請教,我們會盡快重新編修文章內容。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 編按:鮟鱇和比目魚是兩種長相奇特,生態習性也別具趣味的魚種,牠們也都屬於底棲性魚類,因肉質鮮美、易於捕捉等因素,成為老饕心中的美食首選。但你知道嗎?食用底棲性魚種已對海底造成極大浩劫,原因何在?餐桌上的消費者又能做些什麼,來替守護海洋盡一份心力呢?且看今日專欄。

鮟鱇魚的肝臟是日本饕客最愛,常用來作為壽司料理,最近這股食用鮟鱇的風氣也漸漸吹進台灣。隨著天候涼意,日前友人相約大啖和風養顏鍋。在某家頗為講究日式料理風情的餐館裡,店家熱騰騰暖呼呼上桌來的說是在台灣知名度還不是很高的鮟鱇鍋,卻是在日本關東入冬不吃不可的人間極品。

對日本人來講,老饕有所謂「西有河豚、東有鮟鱇」一說,鮟鱇魚算是常見的海鮮食材,除了火鍋,日本人還會取鮟鱇魚的魚肝來作壽司,味比鵝肝。在台灣呢,我多半都是在吃桌宴席上,被動式的看著鮟鱇魚上菜,而心中滋味就如看著莧菜魩仔魚羹那般矛盾複雜,眼前已是菜餚,究竟是吃還是不吃好?

深海中的光明誘惑

大概是從國一生物課本開始認識絕對是其貌不揚的鮟鱇魚,後來印象最深的便是迪士尼卡通《海底總動員》中,差點兒把小丑魚爸爸馬林(Marlin)和擬刺尾鯛多莉(Dory)吃掉的畫面。誠如教科書和動畫裡,鮟鱇魚的一生都在海洋中度過,而且大部分都生活在黑漆漆的深海。

鮟鱇魚生活在黑漆漆的深海,演化出獨特的掠食方式,頭頂的「釣竿」會產生發光菌,引誘獵物上鉤。

已被捕上岸的鮟鱇魚。常見的鮟鱇魚都是雌性,雌性體積較雄性大40倍。牠們屬於輻鰭魚綱鮟鱇目,最大身長可達40公分左右,是中型底棲魚類,世界各大海洋都有分佈。鮟鱇魚不擅長游泳,經常潛伏在海底沙泥地靠腹鰭和胸鰭「爬行」,最大特徵是頭頂有著由前背鰭演化而成的發光釣竿,像是打著燈籠似的。

在深不見光的海中,鮟鱇魚就靠釣竿頂端的百萬隻發光菌來誘食,橫裂的大魚口長有銳利而且朝內傾斜的長牙利齒,只要入口的獵物別想逃出來。此外,鮟鱇魚還擁有極富彈性的胃,讓某些種類甚至能夠吃下比自己還要大隻的魚。

女大男小的情愛世界

不過我們所見的鮟鱇魚多是雌魚,雌鮟鱇體型比雄鮟鱇大40倍,會釋放出特別的氣味吸引雄鮟鱇,成年之後的雄鮟鱇的消化組織會失去功能,必須寄生在雌鮟鱇的下方,雌魚雄魚的組織血管會逐漸相通,嬌小的雄鮟鱇便靠著雌鮟鱇過活,久了,雄鮟鱇的身體器官也會逐漸退化,除了保有精巢能為雌魚獻出精子。

鮟鱇魚味美肉鮮,但底拖網式的漁法嚴重破壞海底生態環境,為了捕捉目標魚種,往往得讓許多海底生物陪葬。掃蕩式漁法,海底難安康

渾身魚趣味的鮟鱇魚在日本被視為人間極品,因為牠們結實不鬆散的肉質緊密如龍蝦一般,據稱含豐富膠原蛋白,具清熱解毒的美膚功能。

既然有如此益處,為什麼不建議大家吃鮟鱇魚呢?只因為鮟鱇魚多處於深海底處,捕獲牠們的漁法以底拖網和底流刺網為主,而這樣「掃過海底」的漁法對海底生態環境極容易造成相當嚴重的傷害。

和鮟鱇魚有同工異曲之趣的還有比目魚。

等著皇帝來吃的魚

比目魚有皇帝魚之稱,也是底棲性魚種,身形扁平,也被稱作牛舌魚、半邊魚。孩童時的記憶已經有比目魚了。還記得奶奶說,古早以前有個臭頭皇帝朱元璋,他是出生平民老百姓的真命天子,登基前,有一次吃魚沒吃完,把魚丟回水裡時,朱元璋隨意開了金口說句「回頭再吃」,之後朱元璋忘了這回事,但那可憐的魚兒卻也不敢死,撐著半邊扁平魚身苟活著等著被天子吃,直到今日就成了有「皇帝魚」之稱的比目魚。

傳說歸傳說,外表饒富特色的比目魚,有種卡通式的可愛,不像鮟鱇魚那般面目可憎,牠們乍看像似牛舌餅,又稱牛舌魚、扁魚,也有人暱稱作半邊魚,而在台灣普遍來講是鰈形目舌鰨科魚類的統稱,日常超市裡即可看見。

暱稱為牛舌魚的比目魚,可在日常超市裡看見。

我的眼睛會搬家!

比目魚的眼睛出生時在身體兩側,但隨著年紀長大,眼睛會慢慢「搬家」搬到同一側。比目魚身體扁平單薄,是中等深度的大陸棚底棲性魚類,肉食性,喜歡藏身沙泥底質的沿海海域,因其體色與周圍環境配合良好,常以靜止伏臥的方式襲擊經過的獵物,最大特徵是兩隻魚眼睛都長在身體朝上的一側,「比目」因此得名。

只是比目魚的比目,可不是生來如此,牠們剛被孵化的時候,眼睛長在頭部兩側,每側各一個,如其他魚類的魚眼睛那樣對稱,豈料約莫二十來天左右,小比目魚其中一側的魚眼睛會開始搬家,往另一隻魚眼睛旁移動,直到兩隻眼睛比鄰為止。

平價便民的最終命運

比目魚的品種非常多,過去在北太平洋或是北大西洋的數量皆相當可觀,算得上是全球重要的經濟魚類資源,在各國料理中都佔有一席之地。體型小的比目魚,在台灣會被加工成魚乾,稱「扁魚酥」,是下酒一級棒的小菜,也可拿來熬燉甘美的湯底。體型稍大的比目魚,趁新鮮可作生魚片刺身料理,日本人很愛。至於大型的深海比目魚,多年以來已經被市場拿來當扁鱈販售,因鱈魚屬高價位魚種,而以大比目魚作大角度斜切片的「鱈魚片」則俗又大碗,成了現成的平價鱈魚。

然而,愈平易便民的魚種,註定的命運即是因人為的濫捕造成嚴重減產,再加上比目魚的底棲習性,捕捉過程裡,底拖網和底流刺網漁法對海床的傷害實在是不容小覷的生態危機。

用消費力量,守護海底世界

常想,愛吃魚的人們究竟要怎麼做才可以為海洋漁業資源盡份心力呢?

我們多數人皆位於消費線的末端,當我們在市場裡、在餐桌前,所見已是被捉、被料理完成的魚,似乎許多的早知道都來不及了,也只能抱持珍惜盤中飧的態度,把食物吃光。可是,消費線末端的消費者行為卻可以層層影響在生產前線的漁民和漁販,不是嗎?以鮟鱇魚和比目魚為例,我們除了用味覺去消化牠們,是不是還有其他的方式去認識和吸收屬於牠們獨特的生命價值呢?

儘量少吃鮟鱇魚和比目魚這一些底棲性的魚類,對底拖網和底流刺網漁法的使用必有抑制作用在,並不是只為了讓鮟鱇魚和比目魚因此得以繼續在海底悠游牠們獨特的生物趣味,而是我們進而對保護海床盡一份心力,如此將會有更多底棲性的海洋動植物得以生生不息。

※ 專題介紹:海洋具有遊憩、經濟、調節氣候等重要功能,卻因氣候變遷、人為污染、過漁等因素而漸失生機,國內外專家不斷呼籲:2050年,或許我們會無魚可吃!為了讓讀者更了解如何挑選海鮮才能達到永續利用,生物多樣性專欄特別與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合作,每月中於週五推出【看啥小魚可以吃】專題,希望透過介紹海鮮相關的故事,提醒每個享用海鮮的消費者都有責任去認識他盤子裡的食物,並以崇敬之心感謝大海的賜予,吃出海島人該有的海鮮文化。

【延伸閱讀】

 

※ 本文與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