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攝影:楊國禎 (靜宜大學生態研究所副教授) 杜鵑花不是春天開的嗎?8月了怎麼還有呢?是的!台灣中海拔山區(海拔1500-2500公尺間)就是還有金毛杜鵑(Rhododendron oldhamii)正盛開,清境農場附近、玉山國家公園塔塔加鞍部南面的楠溪林道7-8.5K兩旁的松林間,迎接著不太熱的夏日陽光,當其他的杜鵑花都已繁華落盡時,它正披上整樹的火紅,點綴出台灣生態環境的獨特。相信在很多台灣中海拔地區,向陽的較陡峭山坡或懸崖峭壁間,這特有種的杜鵑花都正綻放出美麗的花朵。 金毛杜鵑零星而普遍地生長於台灣低、中海拔,較陡峭的山坡或峭壁,主要是可以照到陽光的區域;北部的大屯山區如鞍部附近、石碇山區如皇帝殿山、瑞芳山區如草山等,可生長至海拔500公尺左右,這裡的金毛杜鵑就在3、4月間開放,越往南、越往高海拔,開花的時間越晚,且開花期延長得越久。這兩年(2002、2003)在楠溪林道的觀察,幾乎整年都可看到金毛杜鵑不曾間斷的花,但盛花期則集中在7、8月。因為有晚開花的特性,受到溫帶地區杜鵑花愛好者的喜愛而引種栽植,在緯度較高的區域如加拿大南部栽植的,開花期甚至可延遲至11月。 金毛杜鵑是叢生的灌木,高可達6公尺。全株披上與葉面、枝條垂直的絨毛,這絨毛摸起來非常地舒服,但新長的枝葉會分泌容易沾手的黏液,這黏液的感覺倒是不怎麼好,在台灣或東亞眾多的杜鵑花類中,這是最容易辨認出金毛杜鵑的特點。磚紅色、最多4-5朵的花,簇生於枝條的頂端,生長在不遮陰而開闊區域的植株,一簇簇的磚紅花佔滿枝頭,陽光下顯得相當地耀眼。 ◆[全球變遷]未來的熱浪將更加熱、長且頻繁 --﹥ 美國,科羅拉多,波爾德,2004-08-13 (ENS)- 科學家12日表示,北美和歐洲的熱浪在這個世紀內,將變得更強烈、更頻繁且持續更久。一項新的模擬研究顯示出,吸收熱氣的溫室氣 體增加,會強化不尋常的大氣循環模式。在歐洲與北美各地爆發的熱浪,都已經可觀察到上述模式。 等到這個模式發展得更明 顯時,地中海地區、美國南部和西部地區將會有嚴酷的熱浪。而法國、德國和巴爾幹半島的部分地區,也將會更容易有嚴酷的熱浪發生。 「在某些情況下,極端的天氣和氣候對人類社會的衝擊,和氣候變遷的效果一樣。」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CAR)「 氣候與全球動力」部門的資深科學家彌爾(Gerald Meehl)如此說道。該中心是一位於科羅拉多州波爾德,由聯邦出資的機構。 熱浪是所有氣候事件當中,短時間內造成墬多人死亡的一種。根據紀錄,1995年7月的芝加哥熱浪,造成739人死亡。2003年8月的歐 洲熱浪,則估計造成巴黎1萬5,000人死亡。 研究員發現,在巴黎與芝加哥熱浪期間,密西根湖和巴黎上空的大氣壓力值均異常升高,形成晴朗無雲的天際,並帶來持續許久的熱度。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aug2004/2004-08-13-10.asp ◆[環境政策]美國溼地保育因布希當局的政策方針而鬆動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4-08-13 (ENS)- 去年12月,在美國各州政府、環保人士和漁獵團體的壓力下,布希當局放棄了一項削弱《淨水法案》中有關溼地保護規定的議案。但是布希當局並沒有撤回一項孤立溼地(isolated wetland)保護鬆綁的政策方針;且環保人士說,這個政策方針,將會允許聯邦管理者准許破壞上千公頃溼地的行為。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aug2004/2004-08-13-11.asp ◆[其他]國際知名專家庫斯托為地球傳遞奧運聖火 --﹥ 希臘,雅典,2004-08-13 (ENS)- 奧運今天開幕。世界知名的海洋保育人士庫斯托(Jean-Michel Cousteau),昨天在迎向2004夏季奧運的典禮上,藉由傳遞聖火的動作,讓世界重視環境問題。「我們希望點燃全世界所有人心中的火,來關懷我們的自然環境,並且改善地球的現況。」庫斯托說。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aug2004/2004-08-13-01.asp ◆[其他]杜邦否認他們扣押住鐵氟龍的化學研究報告 --﹥ 美國,德瓦拉州,威靈頓,2004-08-13 (ENS)- 化學業龍頭廠商杜邦公司於12日否認他們打壓一項報告──這報告指出,一種用來製造鐵氟龍(Teflon)的化學物質,將危害人體和環境。他們做出的否認,是為了回應美國環保署向法院提出的訴願案,環保署在該份訴願狀中,控訴了杜邦公司違反《毒性物質管理法案》(Toxic Substances Control Act)。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aug2004/2004-08-13-12.asp
環境資訊協會 景硯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景硯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aug2004/2004-08-13-09.asp 本報訊 「生態工作假期」 (ECO Working Holiday),17日在台東利嘉林道太平生態農場邁入第3天的工作,在中央研究院和相關自然生態專家教授的指導下,已完成生態池砌石等土建工作,並栽種台灣原生的水生植物,整體生態池已近完工。中午完成植栽後,下午就有3對豆娘在生態池上飛舞交尾,一旁還有小灰蝶和黃蝶前來吸水,志工們對此都感到相當興奮,幾天來的辛苦,真的沒有白費。 正式栽種前,志工們先前往鄰近山區,採集適合生態池環境的當地植物,之後,溼地生態專家張文賢也蒞臨現場,指導原生水生植物的生態與栽培技巧,並與志工們一起分享幾個大型人工溼地的成功案例。此次栽種的多為台灣常見的鄉土植物,水岸邊栽種的是月桃、姑婆芋、野薑花、全緣扁柏,池中則是蘆葦、過長沙、台灣水龍、水芋……等。這些讓大家感到親切的植物,不但外型美麗,而且栽植容易,是生態池植災的最佳選擇之一。 多位志工表示,他們經過實際的參與和體驗,才瞭解到原來溼地裡有那麼多樣化的生命相,而且經過專家講解後,才知道溼地也有除污的功能。任職於中油公司的四年級生志工陳延齡表示,「原來溼地就是我們小時後玩耍的地方,有了這次工作假期的經驗,以後我們就知道應該要好好努力來復原自己生長的家鄉。」附近的老住戶來現場參觀生態池的施作方法後表示,原來這就是他們在日據時代的老方法。 中研院動物所研究員陳章波表示,生態池要達到淨化污水的作用,除了利用池中底泥來過濾之外,水生植物也是重要的一環。一般家庭的生活污水,經由土壤或水中微生物分解後,會成為氮氨或磷等,這些有機物對水生植物而言,正是生長所需的營養鹽,植物將這些有機物吸收後,即可達到吸收污染源、淨化水質的效果。同時,這些植物也能美化環境、並吸引蝴蝶、蛙類、甚至山羌等動物前來棲息,提升當地生物的多樣性。 除了生態池的體力勞動外,每天下午與晚間,也安排了精采的濕地課程與在地體驗活動,讓志工能對自己的付出有更多了解,並融入當地的自然與人文環境。16日下午,陳章波便為志工們解說了濕地的生態,並和志工們交換施作過程中的經驗。他說,這些體驗的珍貴之處,在於讓志工們在嘗試錯誤中可以學習到因地制宜、適地調整,進而明白「面對自然時,沒有一套可以完全複製的標準程序」。 在活動過程中,志工們參訪了同樣位在利嘉林道旁的「大巴六九薬用植物園」,經過利嘉林道發展協會常務理事、也是植物園主人劉豐銘的詳細解說下,志工們認識上百種身懷特異功能的藥用及保健植物,並參觀了園區內以有機農法栽種的蔬果、香草等。許多來自國外的志工都表示,許多植物都是第一次看到、吃到,感覺非常新奇。 利嘉林道發展協會理事長、也是太平生態農場主人許瑞明,亦帶領大家做夜間自然觀察,夜晚的山林可熱鬧的很,除了鳴蟲之外,最引人注意的莫過於莫氏樹蛙的求偶鳴聲。在許瑞明的帶領下,志工認識了平時難能得一見的橙腹樹蛙,此外還有日本樹蛙、白頷樹蛙、莫氏樹蛙、小雨蛙、拉都希氏赤蛙等蛙類,在在讓志工們驚嘆連連,國外來的志工更是驚訝在這樣一個小小的環境,在經過農場主人的悉心經營後,竟然就有這麼豐富的生態資源。
【相關文章】 ▲[國家公園-國家公園裡的保育思潮]參與式經營管理(下)──台灣開步走1 --﹥ 作者:朱惟君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山的那邊才是我們的家園。」太魯閣族的高順益牧師指向群山敘說,他的父親曾經如此告訴他。 這樣的情境,對於其他原住民族群與部落,同樣一點也不陌生。隨著漢人陸續移民台灣、日治時期有計畫地遷居原住民族、國民政府時期將大量土地劃歸國有、及至晚近國家公園成立後的相關限制,族人們已一步步遠離其傳統領域,加上現代文明、西方宗教與資本經濟的交錯影響,甚至更加重了傳統文化傳承上的疏離。 歷史的軌跡造就了現況的真實。也因此,當設立馬告國家公園的建議案被提出時,所有過往情緒的集結成了強固的反對力量(更早擬劃設能丹及蘭嶼國家公園時遭遇相同);在這個背景下,「共管」機制的提出,成為化解衝突的一種可能。 這正是建立一個全新典範的契機。 「是否已做好相關準備?」是隨之而來大家普遍認知到的關鍵。因為共管的精神不僅包含共享共榮,還有共盡管理的責任,而這個運作機制在台灣的保育經驗和行政歷史裡,是全然陌生的;「部落地圖」此時正可供作居民與官方相互學習適應的溝通工具。(待續)
【相關文章】 ※本專欄與營建署國家公園組合作刊登 作者:李永展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教授) 在72水災後的一片國土保安復育批判聲浪中,經建會終於在7月31日舉行了行政程序法公布以來的第1次聽證會「從大甲溪的未來評估中橫是否修建」,本人有機會參與該次聽證會,主張應從安全、生態與財政的角度暫不復建中橫上谷關至德基段。很高興得知行政院游院長在聽取各方意見後,日前宣布暫不復建中橫上谷關至德基段,對台灣人民而言,這是遲來的環境正義喜訊。當然在宣布暫不復建中橫後,一定要從生態、生活、生產的「三生」面向搭配相關措施,才能使中橫沿線居民不會有頓失所怙的疑慮,也才能使中橫暫不復建的決定,真正達到休養生息的國土保安及復育目的。因此,我們必須嚴肅地思索:中橫暫不復建的下一步是什麼? 中央山脈之完整生態系有待恢復 從國土保育軸來看,綿亙南北的中央山脈是支撐台灣的天然屋脊,整個中央山脈所形成的完整生態系更是維持台灣自然環境穩定的生態區塊,而中橫公路就像是橫切在這區塊上的1道傷痕,將台灣切斷成割裂的生態孤島。生態法則第1條「自然善知」告知我們,面對全面性的坡面鬆動、無可抵擋的土石流,人們唯一能做的就是避免再度傷害,交予時間自然恢復癒合。至於區內居民的安置問題,目前因為當地謀生困難,早已有相當多居民遷出,若能將投入修路的經費轉至協助居民遷移,將能大幅減輕環境的壓力。 然後,接下來最重要的是要恢復以中央山脈為完整生態系的國土保育區,使其不僅成為維護生物多樣性的核心,更為台灣東西兩側城市重要的水源水質涵養區;而對於長期以來遭受政策壓抑與邊緣化的原住民族,更是一個重新尋回其空間與土地的機會,以其所長回饋社會,實踐其與自然共存的生命觀,成為土地的守護者。 「尊重自然」是國土復育的原則 以更永續的角度來看,未來的國土復育原則應該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不對抗自然,而為有效管制山地開發行為、降低自然災害、促進國土永續發展,應秉持國土計畫精神,儘速制定相關配套措施。首先,立法院應儘速審議通過國土計畫法,作為台灣國土計畫的法源,然後依國土計畫構想將台灣劃分為國土保育區、城鄉發展區及農村發展區,並在國土保育區嚴格劃分國土保育及國土復育次分區。針對未受破壞的原始林及特殊生態資源地區,應從事國土保育,嚴格禁止任何開發行為。針對已受破壞的山地地區,應儘速擬訂妥善的國土復育配套措施,先由行政部門研擬國土復育策略,要求行政部門針對環境敏感地區,透過國土復育地區的劃定、國土保育基金的籌設、徵收補償機制的落實、濫墾濫建的取締等措施,儘速使大地休養生息、還地於自然。另一方面,國土復育策略落實後,應儘速尋求朝野共識及社會支持,針對國土保安復育採特別立法,制定「國土復育特別條例」,以真正杜絕國土資源的破壞及國土保安的漏洞。 敏督利颱風所引發的國土保安復育問題,終於讓游揆宣布中橫暫不復建,這是行政部門痛定思痛後的永續決策,也是各界應多加支持及聲援的,以免不明究裡的民眾誤解行政院的良法美意。然而對於更宏觀的國土保安復育政策及國土復育相關條例,如何發揮更積極的作為、如何透過更多的聽證會、更廣泛的民眾參與、更詳實的資訊公開、以及更公平的配套措施,讓更永續的政策及法令落實,從而根本解決國土保安復育的問題,建構永續台灣,應是中橫暫不復建之後下一步該作的。
【相關文章】 ●[活動]假日步道導覽-圓通寺 --﹥ 時 間:8月28日(六) 上午8:50 詳情請參閱 http://naturet.ngo.org.tw/naturet2/ 時 間:9月11-12日(六-日) 北橫的達觀山原名「拉拉山」,在原住民的話語裡是「美麗」之意,區內擁有珍貴的千年檜木群、闊葉混合林及天然林,是從事森林浴的最佳場所,因此號稱「北台灣氧氣最多的地方」。區內鳥類資源相當豐富,全年紀錄有50幾種,如大赤啄木、橿鳥、黃山雀、灰鷽、黃腹琉璃鳥等,為1條極佳的賞鳥路線。 詳情請參閱 http://www.wbst.org.tw/index.asp 時 間:9月16日(四) 晚上7:30 本講座由蝶會義工與您分享日常生活中與自然為伴的心得。陳威光以「大溝溪親山廊道自然生態景觀」為主題,分享曾遭二次風災的內湖大溝溪在經過整治後,營造出生態景觀與休閒遊憩兼具的親水公園。鄭菀菁則以「詩詩入扣」為主題,分享生活周遭各種事物信手拈來皆能成詩,探索隱藏在自然界中所有引發詩意的種種可能。 詳情請參閱 http://www.butterfly.org.tw/act2.php ●[課程]談先民與植物的融合應用 --﹥ 時 間:10月份週三晚上7:30-9:30 植物與先民的生活有著緊密的結合,蝶會邀請專注於植物研究的呂碧鳳老師引領您窺探其中奧秘。授課主題為「淺談植物與先民的關係」、「植物與生活應用」、「大家一起來玩植物染」、「戶外植物觀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