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訪台灣的外國人總對滿街機車印象深刻,而日本有錯綜複雜的地鐵系統,丹麥哥本哈根享有「世界單車首都」之稱,不同的交通工具讓城市呈現各種樣貌,而汽車帶給城市怎樣的改變?
紀錄片《城市變奏曲:無限郊區化的後果》提到,汽車讓人活動範圍擴大,因此當城市愈趨擁擠、居住品質下滑時,有能力者就逐漸搬到郊區,導致都市範圍擴大。如此一來,讓人們更難以步行到達各地,於是越來越依賴汽車,卻也必須承擔更多代價,如空氣汙染、道路壅塞及身體健康等問題。
據2012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顯示,全球有370萬人死於室外空氣污染,其主要汙染來源為工業和汽車廢氣排放。國際癌症研究署(IARC)則將柴油廢氣列為第一級確定致癌物,汽油廢氣為第二級可能致癌物。
因汽車造成的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無車日行動逐漸萌芽。1973年石油危機開始出現相關討論,1995年冰島雷克雅未克(Reykjavík)、英國巴斯(Bath)、法國拉洛歇爾(La Rochelle)等城市率先發起無車日行動。
1998年9月22日法國土地規劃及環境部門喊出「在城裡,我不開車」(In town, without my car!),全法國共有35個城市參加,而2000年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將活動擴及整個歐洲。同年Car Busters組織(現World Carfree Network)推行世界無車日計畫(World Carfree Day program)把節日推廣至全世界。
隨後全球越來越多城市響應,參與活動的城市主要是設立徒步區,限制汽機車通過,並舉辦相關活動鼓勵搭乘大眾交通工具。
而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Bogota)甚至將一年一度的無車日擴大舉行,設定每個星期日都是無車日(Ciclovia)。星期日市區會將約100公里路段封街,變成市民騎單車、跑步、溜直排輪和滑板的活動廣場,讓市民享受安全的無車生活。還有研究顯示,因為無車日使市民上街散步意願提升,每週日約有160萬居民上街走動,且其中40%居民步行時間超過3小時。據統計,波哥大週日無車日為市民回收4倍健康效益。
台灣小而巧,到各地都不算太遠。我們擁有公車、捷運、火車、高鐵等交通系統,高雄City bike和台北Youbike更提供市民公共腳踏車。在無車日這天,讓我們試著拋開對汽車和機車的依賴,一同發想並實踐屬於我們共同未來的無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