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心的氣息 | 環境資訊中心

地心的氣息

2009年10月01日
文:陳慈美

神噓氣成冰,寬闊之水也都凝結。

他使密雲盛滿水氣,布散電光之雲。

這雲是藉他的指引,游行旋轉,

得以在全地面上行他一切所吩咐的。

或為責罰,或為潤地,或為施行慈愛。

約伯記37: 10-13

 

林木枯朽、林木枯朽崩頹,

霧靄哭泣、卸重擔給大地,

凡人出生、耕種、長眠地下,

數十寒暑之後,天鵝也安息。

丁尼生(Alfred Tennyson)

 

台北盆地的天然屏障

2009年10月9日上午,在林業試驗所前所長金恆鑣教授的陪同下,環境倫理學之父羅斯頓教授(Holmes Rolston, III)到陽明山國家公園參訪。拜會管理處處長並看過英文版簡介影片之後,我們決定帶羅斯頓教授前往小油坑,實地體驗陽明山國家公園最主要的火山地景。

位於台北盆地北側的大屯火山群,由二十幾座超過900公尺的火山組成,以標高1,120公尺的七星山為最高,1,103公尺的竹子火山為次高。這道連綿二十餘公里的天然屏障,使台北盆地免於受東北季風的肆虐,讓世世代代生活在這片土地的人,得以生養安居。

經過漫長的噴發活動之後,這些火山雖然逐漸停息,地底下旺盛的後火山活動與殘餘的火山氣體,依然不斷地由斷層裂縫冒出,現今尚存三十餘處火山爆裂口,小油坑正是一個典型的代表。

 

丹山草欲燃

通常,火山爆裂口附近為重酸的土質,且極為貧瘠,所以,只能見到少許火山地區典型的代表植物,如火山葉蘚、栗蕨等,有時候,也可以看到食蟲植物小毛氈苔。稍遠,還可以看到對生長環境選擇不甚嚴苛的五節芒。

芒草屬初期演替的植物,因不斷受到硫氣的薰染,一到秋天,飄逸風中的芒穗,形成淡紅色的芒海,十分壯觀,自清朝以來,就有「丹山草欲燃」的描述,也因此,讓小油坑成為秋天賞芒的最佳去處。

小油坑海拔約七、八百公尺,屬暖溫帶植被區,因此,除芒草之外,這裡還有另一種優勢植物就是包籜矢竹。鑽行在高度約二公尺的箭竹林步道,是一種非常特別的體驗,另外,在觀景台亦可看到壯觀的竹海。在箭竹林步道的中段有一處眺望平台,北可遠眺竹子山、小觀音山,南可看到紗帽山、大屯群山,下方則可遠眺盛產海竽的竹子湖,它是由大屯山、小觀音山及七星山圍繞而成的谷地,蘊藏著精彩豐富的生態人文歷史寶藏。

 

傾聽地心的呼吸

當我們抵達小油坑時,正好濃霧籠罩著整個山頭,四周一片白茫茫的霧氣,什麼都看不到。也因為是這樣的天氣,因此,幾乎沒有任何其他遊客,除了火山噴氣孔與硫氣孔所發出的隆隆聲,沒有平日遊客到訪時的吵雜喧鬧,倒是另有一種莊嚴肅穆的祥和寧靜。儘管看不到火山口噴氣的景觀,周遭濃濃的硫化氫、二氧化硫等硫化物所散發出來硫磺的特殊味道,讓人遠遠就可以聞到。

在這個時刻,我深刻感受到羅斯頓教授的興奮之情:他蹲下190公分高的身子,伸手在地上小水坑感受溫泉的熱度、從石頭上採取黃色硫磺結晶湊近鼻子聞它的味道、靜靜地遠眺濃霧中看不清的火山口、仔細傾聽來自地心的呼吸。這一幕動人的畫面,讓我想到柯倍德教授(J. Baird Callicott)對生態保育之父李奧波(Aldo Leopold)的自然美學所作的詮釋。

 

深廣久遠的自然美學

柯倍德相信,李奧波的自然美學所涉及的範疇,遠超過視覺上的美感。因為,我們對自然之美的欣賞領悟,可以涵蓋聽覺(雨聲、蟲鳴、鳥叫、靜寂無聲),觸覺(陽光的溫煦,風的冷冽、草的柔軟、岩石的堅硬、沙子的細膩),嗅覺與味覺(花香、樹汁的芬芳、水的清甜)以及視覺等各種不同範疇,甚至還可以涵蓋思想的範疇。

在思想範疇裡,人類透過進化論、生態學、歷史、古生物學、地質學、生物地理學──等等各種不同的學科所獲得的知識,可以看到由視覺所捕捉到的外表景觀之下各種不同的景色面貌。因此,當我們到郊外所能見到的自然之美,絕對是遠遠超過由車窗所看出去的景物,或者是由照相機鏡頭所捕捉到的畫面。

李奧波在《沙郡年記》(A Sand County Almanac)中,便有許多透過敏銳感知能力所描述的自然之美。例如,在「加弗蘭之歌」裡,我們看到:「河流的歌,是指河水在岩石、樹根、和急灘上嬉戲時,所製造的曲調──描述舞蹈中的漣漪,以及藏在懸鈴木,櫟樹和松樹布滿苔蘚的根之下的肥腴紅鱒──這些山丘上還有其他的音樂──想聽到其中的音符,首先你必須在這兒長住,而且必須知道山丘和河流的語言──龐大、跳動的和聲、它的樂譜刻在山丘上,它的音符是植物和動物的生與死,它的節奏可持續幾秒鐘或幾個世紀。」這類的描述,真是深、廣、又久遠的自然美學啊!

 

從尊敬到尊祟                                                   

我也想起羅斯頓教授2004年在ZYGON期刊上的一篇重要論文「看顧自然:從事實到價值,從尊敬到尊祟」(Caring For Nature: From Fact to Value, From Respect to Reverence)。據他自己的說法,這篇文章是他有關「科學與宗教」領域相關文章中,觀念最為完整的一篇論文。(他所出版的第二本專書,書名即為《科學與宗教》(Science and Religion),此處所指的是單篇的論文。)

首先,他點出哲學上有個很普遍的禁忌:不可以從「事實」(fact)跨越到「價值」(value)。但是,羅斯頓卻體認到,當我們面對生物的多樣性和多采的萬物時,我們必然忍不住會產生對生命的尊敬(respect),甚至轉為尊崇(reverence)。他也指出,即使在達爾文的研究中所作的記述是理解生命所必須的事實,但在這些記述裡頭,卻也充滿了價值觀的判斷。不過,達爾文的學說,無法在面對地球歷史中,不斷發展出多樣性與增進複雜性的原因,提供充分的解釋。

羅斯頓則深信:地球是一個供應場所(Earth as Providing Ground),地球上的物質和能量提供給生命使用。然而,他進一步指出:基因分子上的資訊碼,卻與生命不同,他們可以指揮物質和能量。羅斯頓教授更看到:生命在掙扎奮戰中發生與再生,並努力抵擋死亡。這樣的生命是一份禮物,因此,他深信自然是恩典。因此,生物學家和神學家共同歡慶並保存地球上的各種起源(genesis),當他們邂逅特屬於地球家園的創造力時,心中敬畏感油然而生。

羅斯頓要強調的是:這篇文章標題的第一個詞組「事實」與「價值」之間,常常被認為有個很大的裂痕,這道著名的鴻溝源自「自然主義者的謬誤」(naturalistic fallacy)。而標題的第二個詞組「尊敬」與「尊崇」,則被認為是纏結在一起的觀念。大致上,他清楚知道,在這篇文章中,當他嘗試纏結第一個詞組的做法,或許會超過一般讀者所能接受的程度;而他試圖區別第二個詞組的說法,則又會多過一般讀者的期待。

總之,這篇文章的題目,是羅斯頓教授刻意細心挑選的幾個關鍵字組合而成,主要在於強調我們對大自然的關懷,必須進入宗教和靈性的層次,而不只是一般的情懷而已。他的主旨是:尊敬不過是尊崇的前題,而價值、尊敬、尊崇這三個詞,為的是引出這篇文章標題的第一個詞,看顧。

 

巨觀與微觀交織

大學時期主修物理的羅斯頓教授,在這篇文章中不厭其煩地將各種宇宙現象作出清楚的解析。首先,他指出:地球位於距離太陽適當的距離,有液態水、大氣,混合恰當的元素、化合物、礦物和充足的能量供應。地球內部的輻射線產生足夠的熱能,使得地殼持續移動以抵抗沖蝕的力量,這些自然力交織作用,於是產生和再生各種地景和海洋:高山、深谷、河流、平原、島嶼、火山、海灣、陸塊傾斜。

他又進一步說明,物理學家發現我們置身於一個非常精巧的宇宙:天文物理、核子物理、量子力學、相對論,都同時在天文學和粒子世界作出精彩的發現。當代物理學理論都是同時交織著微觀物理和巨觀物理;銀河、恆星、行星的形成等天文現象都密切依賴著微觀現象。中間尺度的事件,也就是大部分為我們所熟悉的地球上的各種複雜現象的所在(在生態系統或大腦網路),亦呈現巨觀與微觀現象的交織。

地球的尺寸,大約位於夸克和星雲幾何平均比例的位置,然而發生在地球上發生的,卻是宇宙中最複雜的故事。我們好像住在一個供應場,地球似乎不斷的表現出她戲劇性的供應,因此,地球這個星球本身真是一個應許之地。如果我們認為科學是解釋事情的過程,而不是探討原因,那就像我們手中握有一張尚未兌現的期票,這張期票必須加上宗教上有關地球創造的詮釋才算完全。

 

生命的訊息

這篇文章也提到:我們雖然發現物理宇宙是生命所必要的,而且對生命而言又是非常和諧,但是物理宇宙對生命是否充分仍然是一個未知數,因此,神學家對話的對象,還須要從物理學家轉向生物學家。

因為,無論在宇宙的任何角落,每當我們把鈉和氯放在一起,只要環境條件適合,我們所得到的結果都是氯化鈉鹽,這當中不需要加入任何訊息。當氮、碳、氫在宇宙的任何地方,只要環境和溫度適當放在一起,加上適當的能量,則會自動產生氨基酸,卻不會自動產生紅血球分子和狐猴。我們可以從鈉原子和氯原子知道如何組成氯化鈉鹽,卻無法從碳、氫、氮等原子看出紅血球分子和狐猴是如何產生的。生物分子的基本特性,和單純生物化學特性的主要不同,在於包含許多生命的訊息。

在自然之中,有二樣形而上學基本形式:物質和能量。物理學家把這二者化約為一:質能的形式。不久,生物學家發現,應該有二樣形而上學基本形式:質能和訊息。就我們所知生命只是全部宇宙的極小部分,極大部分的宇宙是無生命的,即使外太空有生命,生命在全宇宙仍只是極小部分。

生命在地球上出現,形成生命的數碼被放在基因組中,而不是放在岩石、雲彩、星球上。有機體是一個自動控制系統,藉著控制中心自我調節,以及如何在這世界走出一條途徑的訊息基礎下,自我調節和再生。有機體雖使用物理和化學的因,而生命的特質在於透過資訊數碼指導這些因。這些資訊數碼就是亞里士多德形式因和終極因的現代說法,提供有機體一個目的,雖然我們並沒有感覺或意識到這個目的。最近半世紀生物學上最大的發現就是在DNA上發現大量訊息的基因數碼,就像是具語言能力的分子。

如果我們以工具性的眼光來看大自然,那麼我們就會傾向於操控這個供應場所。如果我們更深刻地看待地球的生物多樣性,相信多樣性所具的內在價值,我們可能會傾向於尊敬生命,甚至會從沒有察覺到生命的存在,轉向尊崇生命。當我們走向供應生命的大地,並且有系統的尊崇這些過程,我們就是踏進宗教的領域了。

 

再度造訪小油坑

羅斯頓教授訪台緊湊而忙碌的行程尾聲,在他要搭機返回美國的前一天(11月14日),我刻意留下整天的空檔,讓他可以比較彈性的安排他自己所希望的行程。結果,由於去陽明山國家公園參訪的那一次未能看到小油坑的火山景觀,因此,他毫不猶豫地表示要再去一次陽明山。我當然照辦,而且,還特地請國家公園派一位資深的英文專業解說員隨行。

很不巧的是,那天,山上又是霧茫茫的一片,而且,比上一次更糟,居然滴滴答答地下著雨──我們還是走到小油坑,羅斯頓教授穿上雨衣,在火山口噴氣的隆隆聲中,站立在飄著濃濃硫磺味的瞭望台,足足等待超過半小時以上!

站在教授身後一段距離的地方,看著眼前這位哲學大師的背影,我猜測他此時的思緒,是否就是上述那篇文章裡所提到的尊崇、敬畏、讚歎?我沒有問他。不過,由於沒有時間的壓力,我和同行的解說員就一直不打擾他,想讓他看到過癮滿足。

雨越下越大,我們還是靜靜地等,沒有催他回台北!

當空中的水蒸氣都化成雨水下完之後,奇妙的事發生了──小油坑的火山景觀清清楚楚地呈現在我們眼前,實在是太神奇了!這時候,即將於返回美國歡渡76歲生日(11/19)的羅斯頓教授,露出像孩童般興奮滿足的笑容,沒有遺憾地和我們一起快快樂樂地下山,也為他此行一個半月的行程劃下圓滿的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