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水更易引發地震 中研院研究登國際期刊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缺水更易引發地震 中研院研究登國際期刊

2021年04月27日
摘錄自2021年4月25日公視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台灣面臨半世紀以來的最嚴重旱災,相關單位想方設法要開源、節流,希望能確保用水無虞。但水量變化,除了影響用水之外,也和地震有關。中研院團隊分析台灣歷史上的地震季節活動趨勢,發現台灣西部,在每年水位比較低的冬季和初春,因為陸地的儲水量減少,有利於逆斷層活動,因此大地震發生頻率比較高。
 
水情吃緊,全台21座水庫,有15座蓄水量剩不到三成,也讓相關單位想方設法開源和節流。但缺水不只影響產業和民生用水等層面,中研院團隊發現,陸地的儲水量,也和地震有關。

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許雅儒指出:「(西部)地震比較好發的季節,事實上是在冬天,在你的陸地荷重不一樣的時候,你會造成應力的變化,譬如說我夏天水多的時候,我的垂直荷重就增大,但是冬天水少的時候垂直荷重就減少,那這應力的波動就會誘發就是地殼下面這些地震的活動。」

歷經四年時間,相關研究已經刊登在國際期刊,學者表示,未來會持續探討極端氣候,對於地震活動度的影響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