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研究者共聚一堂 探討青蛙的生態角色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青蛙研究者共聚一堂 探討青蛙的生態角色

2007年06月29日
本報2007年6月29日台北訊,陳品潔報導

野生動物保育與研究學術研討會青蛙使你聯想到什麼?腦中會不會出現「溼地」、「水生植物」、「水生昆蟲」、「蛇」、的身影呢?彼此間又有什麼的關係呢?長期關注蛙類生態的學者楊懿如曾說:「能夠在家中附近聽到蛙鳴是件值得高興的事,表示附近的生態環境還未受到嚴重的破壞!」因此可知青蛙在生態系是很重要的生態指標。但如何重要?為何重要?生態關係為何?這其間的關係耐人尋味。在6月28、29日「野生動物保育與研究學術研討會」中,台灣青蛙研究學者們齊聚在台大集思會議中心一起探討研究上的興味。

在這場來自18所大學與6個野生動物保育機構共51位學者共同參與的研討會上,研究者們提到,目前前世界有1/3的兩棲類是受到威脅的,許多相關研究指出兩棲類數量減少的原因可能和人為的因素有密切的關係。

花蓮教育大學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所長楊懿如在首輪報告中,直指兩棲類動物正面臨銳減的危機:1999年到2006年的《花蓮低海拔地區兩棲類棲地利用與群聚結構之研究》研究結果顯示,「不同蛙類對於棲地的偏好不同,在人工環境下,蛙類也是可以生存,但是人為干擾愈大的區域,蛙類的族群數量愈少。」此外,根據該研究,「兩棲類的族群數量(amount of population)與物種多樣性(divesity),距離樹林愈近的愈高」,因此,棲地保育是致力蛙類保育的重點工作。

不過,「過去20年,我們的研究腳步遠遠落後於蛙類的滅絕!」因此將成立調查志工隊,繼續為台灣蛙類普查努力。

青蛙對於生態食物鏈扮演如何的角色呢?研究者指出,許多人談到生態,以為保護物種就夠了,殊不知屋角石縫下的蟾蜍、蜈蚣,或長於枯樹上的苔蘚、菇菌等生態分解者重要性,這些分解者創造多樣化的生物生存條件,保全食物鏈上最基盤的小生物棲地(biotope)是重要的環境生物多樣性指標,唯有確保這些基層生態環境的健全,才能使高級的生物有豐富的食物基礎,才能促進生物多樣化環境的穩定。

目前成大生命科學系侯平君的《兩棲類在台灣南部熱帶森林系扮演的角色》研究中也強調,蛙類就是重要的生態性指標。他的實驗結果發現在107天內, 南仁山熱帶雨林可能會因為一隻兩棲類的存在,每公頃土地會得到4.8公克的磷(phosphate)的養分,在生態系上扮演的一個很重要的營養傳遞與轉化者的角色。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吳聲海在《無尾兩生類是中海拔溪流生態系的基石種類》也提到,「青蛙是生態系上重要的關鍵物種」,關鍵物種(keystone species)是在生態性有絕對重要性的物種。他指出,可能許多人會認為青蛙的數量多,比較不易滅絕,或者是比較不重要。但青蛙雖然數量大,更顯出身為基礎分解者的角色上的關鍵性。此外,研究還發現這些青蛙的繁殖與生長皆避開颱風季,究竟是演化上?還是運氣所致?還有一些有趣的問題像是高與低海拔同種、同樣體型的蟾蜍,蝌蚪的體型大小有很大的差異,為什麼?這就很值得後續研究。

台灣野生動物學相關研究的歷史約30年,這兩日研討會上的研究內容及成果,皆是許多學者費盡苦心、長期耕耘的成果,兩棲類對生態指標的重要性也在此獲得一致性的看法。未來,看到青蛙的你,是否也會為其周遭的豐富的生態會心一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