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記者馮永鋒:用自然大學拯救自然 | 環境資訊中心
中國新聞

中國記者馮永鋒:用自然大學拯救自然

2007年12月28日
摘錄自2007年12月26日中國經濟時報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如今一切有了著力點」,馮永鋒說的「著力點」是指環保,他說環保使他找到了新的生活目標。2004年底,馮永鋒去雲南出了幾次差,雲南當地的生態現狀讓他觸動頗深,並產生了一個想法,將雲南的真實生態遭遇寫成一個調查報告。

隨後,馮永鋒先後十多次出入雲南,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進行調查,由於時間、人手、經費等條件限制,馮寫了兩個案例,一是雲南的大面積生態替換,經濟林替換了天然林;另一個是迪慶州的旅遊發展,對自然保護與社區保護的共同衝擊。最後,這一調查報告成稿為《拯救雲南》一書。

雖然調查報告出版給馮帶來了很多麻煩,包括其所在單位對他的批評和處罰,但他已對環保產生了莫大的興趣,並開始專注於此。除了報導領域由原來的科技轉為環保外,業餘時間,他更是對中國的環境問題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和考察,遍訪各界環保人士,多次徒步實地考察眾多河流、水源、垃圾填埋場、山林。

2006年8月份,一貫思維活躍的馮永鋒產生了一個想法,這個想法成為「自然大學」的雛形。2007年3月17日,這一想法以「走水」的形式在北京開始試行,4月15日「城市樂水行」正式啟動,借助於北京地球村、綠家園、綠十字等環保公益組織,廈門、蘭州、天津等城市也先後開展「自然大學」活動。這所世界上最奇怪的「大學」能夠讓激情型社會成為可能。「要喜歡大自然,要參與環保,光討論、開會、培訓、下決心,是沒有用的,必須親自到自然界中看,看它們的苦難,看它們的美好。」馮說。

在馮看來,面對沒有專職人員、毫無經驗、沒有經費等困難,這一最初的突發奇想能演變為現在逐漸成型的自然大學,靠的是「激發型社會生態」,即參加自然大學的每個人都正派、坦蕩、互相支持,在大自然面前都是學生,都是「大學同學」。

只要自己在北京,馮永鋒一定參加北京的「城市樂水行」,作為一名活動的發起人,也作為一名參與者,通過近10個月的活動,逐漸形成了一些清晰的「辦學」模式:「自然大學」下面可開展數個學院,如水學院、鳥學院、植物學院等,這些學院活動的開展視各個城市的自然環境而定,由當地民間環保組織開展具體學院專案,專案下設教授、班主任、學生會幹部、課代表等職務,另外學院還開設有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