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火重生 台灣瓦窯曙光再現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遇火重生 台灣瓦窯曙光再現

2009年10月05日
採訪:李慧宜、陳添寶;撰稿:李慧宜;攝影:陳添寶、李慧宜、葉鎮中;剪輯:陳添寶

古樸的三合院、典雅的紅瓦厝,一直是台灣民居建築的重要象徵。雖然現在,在鋼筋水泥的強勢競爭下,已經沒有人會想要興建這樣的傳統屋舍,可是只要談到台灣建築史,就不能忽略瓦窯產業的發展與沒落。

525台灣瓦窯曙光再現

位於高雄縣大樹鄉的三和瓦窯,是目前台灣僅存的瓦窯燒製廠,廠裡的三座龜窯,不僅被高雄縣政府列為歷史建築,也依舊生火燒瓦、肩負台灣古蹟修復的重任。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家隨時面臨賠本製瓦的窯廠,如何突破重圍,開闢台灣瓦窯業的最後一條生路。

在高屏溪中游右岸,台鐵鐵橋下的台21線旁,有一個生生不「熄」,燒製了一個世紀的瓦窯廠──三和瓦窯。穿過窯口,有如進入魔幻的時光隧道。因為在這窯洞裡,一個月前,正燃燒著攝氏千度的高溫,沒想到現在,烈火已經把綿軟的黏土,燒煉成質地堅硬的紅瓦磚。

老師傅們分工合作,各自就位,把疊成三、四個人高的紅瓦片,用人力接龍的方法一一取下。可別小看這些不起眼的瓦片,這可是目前台灣修復古蹟,或興建三合院時,唯一可使用的國產紅瓦。

除了傳統建築的建材之外,三和瓦窯也生產各種工藝作品。像是花窗造型的筷子籠、各式傳統紋飾的杯墊,和依照紅瓦屋頂上的瓦當,以及滴水外型做成的戒指,還有線香台、花器、時鐘,以及懸魚吊飾。這是因為近年來,磚瓦市場急速萎縮,再加上東南亞和中國低價競爭,所以為了彌補生產磚瓦建材造成的虧損,三和瓦窯才會想到,必須積極推廣文化創意產業。

過去,從來沒有人會到瓦窯廠參觀,可是,三和瓦窯逆勢求生,他們鼓勵遊客和居民到三和多走動,以三和瓦窯的工藝創作為起點,深入認識台灣瓦窯業的傳統瑰寶。

從西元1885年,屏東人許安然創立到現在,三和瓦窯已經度過了百年的發展。1960年代,是高雄縣大樹鄉瓦窯業最鼎盛的時期。包含三和瓦窯在內,大樹鄉境內,曾有高達30家以上的窯廠,將近百座的龜窯,同時供應全島所需的磚瓦建材。

可是,1970年代以後,瓦窯業開始在建材市場上節節敗退!在一片倒閉、收窯的浪潮中,三和瓦窯一支獨秀,硬是撐過大局。十幾年前,現任窯主李俊宏,因為不忍心母親獨自扛起窯廠成敗,毅然決然回到老家接下祖業。

三和瓦窯的三座龜窯,是目前全台灣可以燒製薄瓦的唯一產地。龜窯燒製磚瓦的過程,第一階段就是入窯,最重要的關鍵角色,是疊放磚瓦的老師傅。這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傅,手感極佳,可以把厚度只有0.5到1公分的薄瓦,從地面疊放到五公尺高的窯頂。瓦片疊得越高,越需要穩定性。同時,老師傅還必須兼顧燒窯時火路的行進路線,以保持整座窯體的溫度平衡。

入窯需要8天,封窯得花上10天,還有日以繼夜兩個月,不間斷地以粗糠生火,慢慢加熱窯體。一天24小時,3個師傅輪流看守窯口,把火「守住」,有如瓦窯業現代版的「掌門人」。只要粗糠不夠,他們要馬上加料,如果灰燼堵在窯口,則要迅速清除,因為一不小心,窯體溫度下降甚至熄火,窯內的磚瓦,就可能毀於一旦。這些時程絲毫不得馬虎,也是三和瓦窯百年來,累積而成的傳統做法。

從入窯到出窯,至少需要五個月到半年的時間。三和瓦窯的龜窯,雖然外觀不起眼,可是它慢工出細活的特點,才能讓薄瓦在高溫中,持平整不變形。

近幾年,在政府多元就業方案的協助下,三和瓦窯進行計畫性的志工培訓工作。志工們不只透過三和熟悉台灣瓦窯業的來龍去脈,也要同時學習磚雕創作,將傳統建材變身為生活工藝。

大部分的志工,幾乎是大樹鄉或周遭地區的朋友,在地居民的比例很高,也因此志工的創作,儼然成為社區產業的基礎。最重要的,志工培訓既是培養人才,也是延續火種,因為鼓勵創作、推廣作品,三和瓦窯才有繼續燃燒的機會。

磚雕,是一連串「削減」的過程。每個人透過各種工具,在磚土上刮土、割土、剝土,但是這些動作反映在人的身上之後,卻出現「加乘」的結果。三和瓦窯把傳統當作基底,致力尋求磚瓦新生命的成果,的確受到注意!在2008年的台北禮品展上,三和瓦窯初試啼聲、一鳴驚人。台灣工藝研究所與三和瓦窯合作,以公部門的力量,試圖把社區志工的創作,打入商業市場。

另外,志工努力的,不只是將傳統元素創作為生活工藝,他們甚至更進一步,把台灣瓦窯業的產業故事和磚雕技術,帶進校園。對小小年紀的學生來說,大樹鄉的瓦窯業,已經是看不到實體的過去式,可是當三和瓦窯一走入校園,當孩子雙手觸摸到磚土時,這些小學生們,才有機會跟聽說中的大樹傳說,有更多的接觸。

在老師傅的巧手下,榔頭一次一次的往下重擊,黏土做成的生坏,結實地壓版模上。三和瓦窯的燒製工作,有九成以上都必須像這樣,靠人力手工才能完成。雙手的自信,在老師傅的解說中流露無疑。三和瓦窯也是如此,經過不同階段的呵護,大家也都才有信心,繼續推動台灣的瓦窯產業文化,不斷地往前走。

側記

龜窯渾圓的肚子,像是母親懷胎十月,無私地孕育著新生命來到人間。爐火熾烈的熱度,把黏土化身為紅色磚瓦,默默地為古蹟、老屋,留下存在的證據。三和瓦窯的煙囪上,還繼續冒著煙,只要火不斷、窯還在燒,台灣的瓦窯業,就還有一絲曙光。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