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水資源日 石門水庫淤沙問題成焦點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世界水資源日 石門水庫淤沙問題成焦點

2006年03月22日
本報訊(李育琴 報導)

石門水庫124座攔砂壩已有38座流失損壞,85座已淤滿今(22)日是世界水資源日,台灣目前在全世界缺水國家中排名第18位,石門水庫近兩年停水成為常態,北部民眾不時面臨無水可用的困境,影響民生的水資源戰役是否已提前開打?

石門水庫淤沙問題被視為缺水危機的一大禍首。根據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的資料,2005年石門水庫總淤積量高達9,350萬立方公尺,佔總蓄水量的30.25%,立法委員田秋堇昨日召開記者會表示,石門水庫上游一帶許多已崩塌土石尚未流入水庫,隨著未來颱風豪雨的來襲,將可能帶來2倍於以往的泥沙淤積量,沖入水庫,「屆時,民眾又要缺水多久?」

田秋堇向政府部門喊話,她說:「當務之急,是在有全盤措施之下,至少先排掉一半的水庫淤積。」

今(2006)年1月,立法院通過「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特別條例」,編列250億台幣以特別預算方式分6年執行,這筆預算由經濟部主管,負責改善石門水庫的營運、上游集水區水域環境的保育,以及提升水庫供水能力。

昨日應邀出席記者會的還包括經濟部水利署副總工程司李鐵民、北區水資源局副局長鍾朝榮、台大地理系教授林俊全,以及戴炎輝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周美惠。

250億元怎麼用?

巴陵地區的開墾是否為導致石門水庫上游土石崩塌的主因仍待觀察(照片提供:林務局)水利署副總工程司李鐵民報告目前水利署對於石門水庫水資源危機的處理情況。他表示,目前大桃園地區用水量,石門水庫一年需要蓄滿4次才能夠滿足需求,由此更可見石門水庫供水問題的重要性。

在石門水庫及集水區整治特別條例所編列的250億元中,水利署規劃的處理辦法包括上中下游的整體治理。在上游方面,預計編列120億元在林區的水土保持和土地利用規劃上,對於自然崩塌的處理是當務之急。

130億元將用作中下游的水庫活化工程和區域網管部分。預計2008年完成的分層取水興建工程,將在大壩較高層的地方興建取水口,以取水庫中較清可用的水供民生使用。由於以往石門水庫的供水主要是供作農業灌溉使用,因此舊的出水口設計較低,在取水時,容易取到含有沈積污泥的濁水。

水庫活化的作業還包括目前水庫中9千多立方公尺的污泥處理。處理的方法分為兩種,一是採用機械抽泥方式,聘用業者外包處理,另一種是利用颱風洪水時期,經水庫排沙口將沙排入下游淡水河與大漢溪河床。除此之外,下游淨水廠能力加強也是水利署的關注重點。不過,水利署提出的清污作法遭到現場戴炎輝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周美惠的抨擊。

淤沙再利用方式待研議

產業道路開發可能與土石崩落有關(照片提供:林俊全)周美惠批評官員亂用預算,給那些不懂生態和傳統產業的學者和工程公司這麼多錢,但他們對石門水庫泥質認知錯誤。他認為,這些從上游沖刷下的頁岩污泥,正是傳統磚瓦業者的最佳材料,在國外更用來製作許多綠建築的建材。水利署請來外面的廠商抽泥後將泥土棄置,卻不知這些泥土可再利用。此外,利用大雨排沙的作法還需花費大筆金額建造排沙結構屋,根本是多餘的浪費。

對於周美惠提出水庫淤沙的二次利用作法,李鐵民表示將再請學者研商處理的可行性和成本評估。面對預算使用不當的批評,李鐵民和北區水資源局副局長鍾朝榮表示樂意接受周美惠推薦的污泥接收管道和業者。

集水區管理刻不容緩

石門水庫上游集水區的管理也是刻不容緩。田秋堇擔憂上游鬆動土石隨時可能沖進水庫,危機近在眼前。台大地理系教授林俊全認為,根據其調查,造成石門水庫上游河床泥沙侵略的主因,仍以自然因素為大宗。不過,上游集水區土石崩落的情形,多是沿著產業道路而產生,產業道路所到之處,幾乎就是崩塌產生的地方。對於原住民保留區的開墾是否為禍首之一,林俊全持保留態度,「必須要有證據,才能這麼說。」

林俊全表示,水庫和水資源的管理,必須仰賴對於相關問題的持續監測,否則因忽略而造成的成本損失,將非常可觀。

政府決定快刀下手解決石門水庫問題,如今250億元預算已經編列,在6年之內,石門水庫供水問題能否妥善解決,考驗主管單位的執行能力,也需要民眾對問題持續關注和監督。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