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電子報發行五週年 環境議題網路發聲新里程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環境資訊電子報發行五週年 環境議題網路發聲新里程

2005年04月18日
本報訊

台灣一份完全由NGO獨立發行、以環境議題為主的電子日報《環境資訊電子報》,於17日邁入五週年,電子報自運作以來,運用網路特性,號召海內外百名以上志工參與投入,每日發行不輟;官方網站「環境資訊中心」目前收錄超過五萬筆圖文資料,單日瀏覽人次平均六千,單日已突破11,000以上(依流量統計公司Nedstat資料),堪稱是台灣最大的環境議題入口網站。環境資訊協會理事長李永展認為,一份非營利電子報能每日持續發行五年,成為承載環境議題的重要平台,網路志工的投入功不可沒,同時也見證了環境議題於網路發聲、串連與互動的歷史新意。

環境資訊電子報內容涵蓋國內外環境新聞報導、專題探討、專家評析、自然文學以及環保團體活動紀錄等,台師大環教所教授汪靜明表示:「通常我在網路上找資料時習慣從google開始找起,但常常輸入關鍵字後,發現環境資訊中心網站是最有系統也最廣泛的入口網站。這對那些關心環境議題的人而言非常有幫助。」主婦聯盟基金會常務董事陳曼麗指出,這份電子報經營得很成功,又是非營利性質,「只要提到環境議題的網路傳播管道,就一定會提到環境資訊電子報,而且其中內容經過專業編輯人員的編排,一目了然,非常易於吸收。」

電子報以每日引介大量國際環保動態、新觀念與新趨勢為一大特色,例如2002年南非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2003年世界自然保育聯盟舉辦之「世界保護區大會」,均有活動現場的第一手報導與相關深度探討;並與「422世界地球日」西雅圖總部串連,將相關訊息予以中文化。在本地議題方面,電子報歷來著力的議題包括放生對生態的影響、外來種生物入侵、核四爭議、馬告國家公園設立芻議、永續發展指標、乃至最近的新十大建設(含蘇花高)爭議、資訊公開法、京都議定書生效等等。

電子報另一特色為開放平台,因民間草根團體的弱勢聲音爭取發言管道不易,電子報則提供充分而不設限的空間,讓弱勢有現聲、並藉以互相串連、動員與互動的機會。揭露外來種日本菟絲子入侵台灣的靜宜大學生態研究所副教授楊國禎表示:「我幾乎每天都會看這份電子報,電子報最大的貢獻在於讓環境資訊透明化,環境議題發表的管道更寬廣」。

電子報創始於2000年4月17日,當時南方電子報發行5年,以勞工議題為主的「苦勞網」創立兩年,各色各樣以網路為媒介的小眾電子報風起雲湧,網路成為弱勢團體發聲、串連、實現民主真諦的夢想平台;然而即便如此,針對同樣居於弱勢的環保議題,發聲管道仍嫌不足。因此,幾位年輕人有感於當時環境議題不受重視、相關資料不夠透明化而成立電子報。從打造自有的資訊平台、組織編輯團隊開始到號召網路志工參與,一點一滴累積至現今的面貌。

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同時是電子報的靈魂人物的陳瑞賓談起創立電子報的發想:「當時是覺得環境議題不受重視、相關資料不夠透明化。一開始並沒有想太多,只是幾個同志憑著熱忱就著手用撥接上網來發報,不過後來發現,要讓這個有意義的活動長久持續下去,必須要有一個組織來推行,因此,便發起成立了環境資訊協會。」

環境資訊電子報由環境資訊協會運作、發行,協會成立宗旨即在於「推動環境資訊的交流與普及」。實際上,除了少數正職人員外,電子報運用網路平台的特性,號召百位以上來自國內外社會各階層的志工參與,包括公教人員、學生、一般企業人士等,志工涉及的工作從環境資料庫建置、採訪、撰稿、編輯、翻譯、審稿、行政都有。因此,該電子報的成果,可說是網路串連力量的最佳見證。

目前電子報尚針對不同對象,發展出環境資訊電子報、地球日電子報、與快樂動物電子報,訂閱人數累積達七萬人,訂戶涵蓋產、官、學界,官方網站「環境資訊中心」五年來已累積五萬多筆圖文資料,網站單日瀏覽人次動輒破萬(依流量統計公司Nedstat資料),可說是台灣最大的環境議題入口網站之一。

環境資訊電子報自5年前創刊以來,除2001年5月間南港科學園區大火燒毀發報伺服器以外,每日發報不輟。五年的發展史,的確具有指標意義,惟2000年以前台灣長遠的環境運動發展資料較為欠缺,李永展不諱言指出:目前的資料庫內容的確欠缺歷史資料,惟歷史事件的整理與紀錄,涉及更深度的投入和專業,他呼籲社會各界有志於此的朋友一起來加入,「協助為台灣建立一個更全面、完整而獨立的環境資訊資料庫」,他以此深切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