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綠建築節度使 無畏英倫暴動達成綠色交流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台灣綠建築節度使 無畏英倫暴動達成綠色交流

2011年08月15日
本報2011年8月15日英國倫敦訊,鄭香君報導

台北駐英代表處的鍾宇章僑務專員英國倫敦暴動尚未平息,目前人在現場的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英國轉型城鎮巡禮」參訪團隊行程幸未受阻,並於13日在英國創意經濟協會(Creative Enterprise Organisation)安排下,於倫敦藝術大學進行環保講座,讓在地華人有機會來一場相當另類的見面會,並藉此掌握台灣綠建築發展脈動。

外交部駐英代表處僑務專員鍾宇章出席時指出,重視環保是有水準的行為,且與切身生活相關;而綠建築是當前非常時興的議題,即使人在國外,也非常關心國內相關訊息,因此相當期待相關議題的交流,期盼大家一同來關心。

參訪團領隊蔡錫昌表示,舉辦蔡錫昌分享台灣公共建築案例此次「綠建築綠不綠」座談會的目的,是希望達到雙向交流;學習英國經驗之餘,也能把台灣經驗藉由在地華人社群傳遞出去,共同關心綠建築與城鎮轉型的進展。

蔡錫昌以系統思考切入來分享綠建築的特質,並輔以「樸門農藝」(permaculture)與環境緊密連結的概念,強調「綠」重在「有機式思考」,並與建築本身的外在周遭環境產生和諧的關係;只要在建築的生命週期中,消耗最少地球資源的使用、產生最少廢棄物,不論是高科技材料與尖端工法搭建而成的,或是自然材料勞力密集而成的,都能構成綠建築。

然而,綠建築與「城鎮轉型」或「低碳社區」的目標之間,其實還有一段距離要走。蔡錫昌強調,除了具備優質的硬體設施之外,居住其中居民的環境意識,也是非常重要的關鍵。

蔡錫昌並帶來許多台灣案例與當地華人分享,以公共建築為例,台北市北投圖書館最為膾炙人口,室內空間寬敞利於通風,並與周遭環境產生協調不突兀的舒適美感;而台北花卉博覽會的新生三館,亦是新穎設計,多了綠色植被、太陽能等考量。

蔡錫昌也分享,不單政府著手綠建築,民間素人也加入興建或改造的行列,許多「自然家屋」的案例紛紛出現,舉凡用舊貨櫃、鐵皮波浪板的回收材搭建家屋;把握通風、除溼及採光原則,以最低拆除量來進行老屋綠色改造;或以天井、木百葉及節能磚的局部設計,來實踐綠色思維。最特別的案例還有一項,加入「與人溝通」元素,施工團隊在進行工程前,與鄰居進行完善溝通,將鄰人環境的衝擊降至最小,完善把握了硬體設施與居民關係的準則。現場來賓看了驚嘆連連,並紛紛詢問相關資訊。

現場聽眾認真做筆記並踴躍發問現場與會者有旅英台僑、從事建築或設計行業的專業人士、留學生以及英國華文媒體。現場互動熱絡,從事建築顧問公司的葉先生想多了解台灣現今對綠色建築的法制規範,針對此項問題,蔡錫昌表示台灣行政院已頒布施行公共建設計畫的預算內須至少含有10%之綠色內涵經費,且若要取得綠建築標章,需至少通過4項指標,包括「日常節能」及「水資源」二項門檻指標在內。座談會後亦有台灣宏觀電視媒體、希望之聲英倫生活台記者進行專訪。

※ 台灣的綠建築規範以九大指標為準則,分別是生物多樣性、基地保水、綠化、日常節能、CO2減量、室內環境、廢棄物減量、水資源、垃圾污水改善指標。而英國則是在1990年發布建築環境負荷評估法(BREEAM),各國的準則大同小異,而日本的CASBEE方式則再納入環境負荷的因素,藉此作為評估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