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長江刀魚瀕臨滅絕背後的生態悲歌 | 環境資訊中心
中國新聞

野生長江刀魚瀕臨滅絕背後的生態悲歌

2012年04月10日
摘錄自2012年4月10日 財新網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刀魚,學名長頜鱭,又稱刀鱭,與河豚、鰣魚並稱長江三鮮,是一種洄游性魚類。刀魚性成熟前一般生活在近海中,被稱為海刀。性成熟後多數刀魚會進入通海江河,逆流而上產卵繁殖,進入長江即被稱為江刀。江刀完成繁殖後返回大海,再次成為海刀。有些江刀因種種原因被阻斷在通江的湖水中繁殖,被稱為湖刀。

海刀、湖刀味道較差,江刀也只有在清明節前後,才是美味,江蘇當地說法為「清明節前骨如酥,清明節後骨如鐵」。原因是此時的江刀鹽分褪盡,正處性成熟期。長江下游沿岸居民也因此自古有清明吃江刀的傳統。

2012年清明來臨,長江沿岸皆傳出江刀「消失」的消息。稀缺催生天價,二兩以上江刀每市斤價格飆升至七八千元,飯店更是開出萬元以上的價格。4月2日,江蘇省張家港市永聯村,一條長45.3厘米、重325克的2012年「長江刀魚王」,拍出了5.9萬元的天價,相當於每克182元。

事實上,江刀曾是上世紀70年代以前長江淡水捕撈業的最主流品種,業內曾有長江第一魚之說,它一度占到全長江年漁獲量的35%至50%。在江蘇段,曾一度占到70%。

從上世紀70年代末至今,三十幾年間,江水污染、產卵場破壞、江湖人工阻斷和失控捕撈等,導致包括江刀在內的眾多長江魚種種群衰竭、瀕危甚至滅絕。

中科院院士、著名魚類學家曹文宣近年一再疾呼,如再無斷然措施,不用40年,長江魚類可能全部滅絕,長江會成為一條空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