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之水天上來? 台灣環保NGO探訪黃河源的水議題 | 環境資訊中心
中國新聞

黃河之水天上來? 台灣環保NGO探訪黃河源的水議題

2012年08月03日
本報2012年8月3日甘肅瑪曲訊,葉人豪、莫聞、謝璧如報導

甘肅馬曲

「瑪曲」,一個位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西南部的大草原,面積有10190平方公里,大約是台灣的三分之一大,在這個諾大的草原,孕育了黃河文化,這也是為什麼「瑪曲」在藏文中就是「黃河」的意思。

由中華發展基金主辦,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承辦的兩岸環保與永續發展論壇,今年邀請台灣關心水資源議題的NGO組織一同前往中國,從甘肅、西安、洛陽、一直到鄭州,探訪黃河沿線水資源狀況,並與在地組織分享台灣經驗,期盼能為兩岸水資源議題激盪出更多的火花。

為了探究黃河的議題,首站就到了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瑪曲縣,此行由當地環保組織陪同,包括曾二度赴台進行環保交流的「甘肅省綠駝鈴環境發展中心」,以及數十名年輕藏人組成的「綠哈達可持續發展中心」、和瑪曲當地人號召成立的「瑪曲更盼環保聯盟」──哈達,是藏人贈與賓客的祝福之禮;更盼,則是藏語中「利益公眾」之義。

瑪曲溼地素有「黃河之腎」美譽,是黃河上游最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因為黃河在瑪曲縣流經433公里之遠,形成黃河九曲中的第一大彎曲,占黃河流域總流量的1/6,因此也被稱為「高原水塔」或「黃河蓄水池」,瑪曲溼地保護區總面積達37.5萬公頃,綠駝鈴項目專員謝曉玲介紹,是青康藏高原溼地面積較大、特徵明顯、且原始、具代表性的高原沼澤溼地,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溼地之一。

但在美麗的背後,總是潛藏著許多即將爆發的危機!一行人2日從蘭州驅車400多公里前往瑪曲,途經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府「合作市」,以及尕海自然保護區,沿途發現了非常多的建設工程、採拾、挖礦等;綠哈達創辦人羅藏彭措舉例,甘肅省南部蘊藏了豐富的金礦,在瑪曲就有26座金礦場、合作更有超過40座以上,這邊的金礦必須使用化學解離的方式來採金,而這些化學藥劑的後續處理,是令人擔憂的。

另一個更大的問題則是溼地逐年退化,據蘭州大學杜國楨教授研究,如果依照近20年瑪曲溼地的退化速度,不用10年,甘南草地乃至於青康藏高原東部將成為中國第四大沙塵源,而植被的覆蓋度則將降至50%以下。愈來愈多的沙丘、愈來愈少的降水,以及包括中華鼢鼠、高原鼠兔、草原毛蟲等鼠蟲害的大肆侵略,使得瑪曲縣1288萬畝的草場中有90%以上都存在退化現象。

造成此現象的問題還包含了「過度放牧」,當放牧的數量超過當地的環境乘載量時,草場便會開始退化,而這也會落入一個不永續的循環當中。另外,謝曉玲介紹說,政府為了管理牧民,讓原本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定牧化」,每戶牧民得造固定的草場放牧,但這也造成不同牧場水草資源不均的問題,讓社區部落內部的關係更為緊繃,因此綠駝鈴正試著說服牧民「聯牧」,恢復傳統部族內部的合作關係。

另外,當地居民與遊客的環境意識尚未普遍,因為現代文明進入而帶來的塑膠垃圾,常隨意丟棄,或因無處傾倒而在廣大的草原上任意飄散;另生活污水未有妥善處理,也對水質造成影響。有鑑於此,現在有愈來愈多環保組織看到瑪曲正面臨的問題,也有愈來愈多在地的青年人願意關注他們生長的地方,許多股年輕有想法的新勢力,正醞釀了改變瑪曲的新契機。

例如綠駝鈴、綠哈達、更盼等團體,他們都是二三十多歲年輕人組成的團體,因為無法坐視環境惡化而起而行動,他們的基地分別在蘭州、合作市與瑪曲縣,彼此相隔數百里,因著對黃河源頭環境議題的關心而相互合作,共同運作一些環境保護計畫與環境教育活動。他們將在今天帶領台灣環保團體參訪數個溼地與草原現勘,並進行一場交流座談,分享他們的計畫內容與成果,並希望從台灣的公民環境運動經驗中探索可以進一步深化的方向,詳情請關注記者後續報導。

作者

葉人豪

喜歡爬山、走路,年輕時走了一半的百岳,還跟女友一起徒步環島。現在女友變成老婆,是個要顧家但又想到處跑的猶豫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