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水鳥威脅大 金廈同步啟動水鳥調查保育不缺席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東亞水鳥威脅大 金廈同步啟動水鳥調查保育不缺席

2012年08月18日
本報2012年8月18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整理報導

劉小如研究團隊發現唐白鷺,並觀察到親鳥帶領幼鳥練習飛行與覓食情景,因此初步推論唐白鷺已在金門繁殖。(圖片來源: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位於東亞-澳洲遷徙線(East-Asia AustralasianFlyway)中,候鳥遷徙最佳過境點的金門,為瞭解、擬定水鳥遷徙路徑及棲地生態策略,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今(2012)年度委託國內鳥類研究權威劉小如教授、台灣水鳥研究群繫放員蔣忠祐等,進行金門水鳥遷徙生態調查,不但發現IUCN紅皮書列為易危鳥種唐白鷺在此建立族群,並與對岸廈門攜手合作,渴望能加速保育步伐。

研究團隊喜見唐白鷺家族

研究人員也於4月在洋山灣灘地見到瀕危的諾氏青足鷸7隻、在慈湖海堤灘地發現1隻琵嘴鷸,此兩種鳥在遷徙線上的總族群數量均少於1000隻。7月份於浦邊海堤又發現唐白鷺,並觀察到親鳥帶領幼鳥練習飛行與覓食情景,因此初步推論唐白鷺已在金門繁殖。

金管處表示,金門位於東亞的島嶼群上,四面環海,且緊鄰於亞洲大陸邊緣,是水鳥良好的過境區,也擁有全國最高的鳥類棲息密度。由於金門緊鄰中國大陸福建省,如能比較這些地區與金門的水鳥調查資料,將有助於水鳥在金門地區利用的情況。

金廈攜手加快調查腳步

IUCN列為瀕危物種諾氏青足鷸,金門驚喜現身。(圖片來源: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在台灣猛禽研究會理事長劉小如等研究團隊與廈門市濱海溼地與鳥類研究中心的相互協調下,3月份廈門市濱海溼地與鳥類研究中心相關的技術人員實際來金門勘察金門水鳥主要棲地如慈湖、浦邊、陵水湖等水鳥棲地利用情形,經討論會商,初步達成同步調查的共識,於今年4月份開始進行同步調查。目前廈門部份的調查點包括大嶝橋至陽塘,翔安東園至淗江,還有南安的奎霞與江崎。

至今4個月來的同步調查,劉小如研究團隊於8月6-7日赴廈門實際了解該地調查樣區溼地的現況與目前面臨的困境和所遭遇可能開發的壓力,並進行資料分享,包括廈門市濱海溼地與鳥類研究中心林植、陳志鴻、廈門大學方文珍教授、林清賢教授、周曉平教授以及福建師範大學林廣發教授全都與會。其中,數次發現名列在IUCN紅皮書上的稀有鳥種諾氏青足鷸、琵嘴鷸及唐白鷺,引起與會的廈門大學學者高度關注,並討論未來進行研究合作的可行性。

金管處表示,唐白鷺在台灣為不普遍過境鳥,全球約有3000隻,在大陸列為第二級保護動物,總體數量約1000隻。目前廈門大學已完成大陸沿海地區有關唐白鷺的生殖調查,由於唐白鷺在大陸的繁殖地多為沿海無人海島上,因此對於唐白鷺在金門繁殖感到驚喜。

兩地資料彙整分析有待共識

兩岸水鳥族群是否在金廈兩地間移動,則亟待更進一步的調查及分析。金管處比對金、廈兩地水鳥調查的情況發現,春季過境情況兩地的種類數量差異不大,不過廈門地區的棲地類型較為多樣,因此在偏內陸型的候鳥部份,數量較金門地區多。

目前在金門地區已經針對部份族群進行繫放標記(白藍足旗組合,但於藍旗上做編碼),未來找尋觀察這些標記過的個體,就能加快瞭解不同族群間的活動情況。

然而,兩地資料如何進行匯整與分析,以及如何進行呈現,仍需未來雙方進行更進一步的討論來達成共識。

保育水鳥金門不缺席

金管處處長陳茂春表示,1993年在日本釧路市所召開的拉姆薩公約第5次會議中討論到東亞水鳥的棲地正快速減少,而此問題對遷徙性水鳥尤其嚴重;而金門水鳥由於具有數量多、種類豐富等特色,每年總吸引許多鳥友前來金門賞鳥;然而面對氣候變遷、溼地環境改變、棲地減少等因子,水鳥的生存也面臨嚴峻的考驗。

陳茂春說,此次委託進行的研究調查,透過與廈門的同步調查,了解兩岸水鳥移動情形,以擬定金門溼地的保育策略,同時與國內外研究機構及國際資訊進行交流計畫,藉由水鳥保育進行國際間之交流合作,共同推動水鳥保育。

  • 唐白鷺小檔案
 

外部型態:全身白色,枕部有飾羽,肩部下頸及胸披簑羽。夏季喙黃色,腳黑色,趾黃色;眼先裸出部分藍色。冬季飾羽和簑羽均脫落;喙黑褐色,下喙基部黃色。

生態習性:常棲息於海島的峭壁、草地和灌叢中。常見於河口、沼澤、池塘或沼澤覓食。
(資料來源:《台灣鳥類誌上》)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