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三:硝酸鹽威脅環境 使用氮肥要謹慎
硝酸鹽不但危害人體健康,也使得土壤、水體及食物遭受破壞,並逐漸威脅整體環境。氮肥的減少使用,幾乎是各國共識。只是,農民使用肥料觀念不改變,政府仍提供相關補貼,恐怕成效有限。
歐盟近年來即嚴格立法規範從河川排入海中水體的硝酸鹽與磷酸鹽含量,積極關注農業施肥、廢水排放等人類排放源的營養鹽排放量,以控制河川中的營養鹽過剩,導致水藻大量增生消耗掉水中含氧、致使其他水生物難以存活優養化現象。
台大農藝系退休教授鄭正勇在昨(19)日座談會上舉發表在美國《科學》期刊上,中國的一項研究為例,2009年3月,針對6個省1152個農戶的調查研究計畫顯示,肥料過量使用造成了嚴重的土壤酸化現象,對很多地區的農業生產將產生很大的影響,包括病蟲害的增加。
減30%氮肥、減補貼 不減產量
這項實驗報告指出,投入農田的氮肥成為地下水體氮素污染的主要來源,還引起湖泊、河流、淺海水域生態系統的營養鹽過剩,這也解釋了2007、2008年,太湖兩度暴發的藍藻事件的原因。研究人員認為,中央財政支農補貼和氮肥行業的補貼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氮肥的過量使用,建議減少對氮肥生產和流通行業的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
2010年,中國的另一份研究報告〈氮肥的真實成本〉也提出「國家已面臨農村環境、水源污染惡化、能源和資源消耗嚴重等問題,並威脅到長期的農民生計和糧食安全。」農業生產方式急需改變,並建議設定化肥生產和使用減量目標,2020年前應逐步將氮肥使用量減少30%以上。
《科學》期刊也作出「減少30%氮肥,並不會影響中國糧食產量」的結論,而這個答案也是環保與食物安全問題的解鑰。
鄭正勇認為導致氮肥使用過量,歸根究柢還是出在觀念問題,台灣亦然。「很多人包括基層農技人員對於施肥的認識還停留在上世紀8、90年代的水準。」,他建議應仔細研究台灣的實情如何,並宣導減氮肥之道。
其實農委會近年來也大力推行「合理化施肥」,農委會表示,透過協助農民分析檢測農田土壤肥力,輔導農民正確栽培管理,均衡合理使用肥料,期能有效降低植物體內硝酸鹽含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