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藥變肥料 減少對台灣環境傷害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農藥變肥料 減少對台灣環境傷害

2012年12月12日
摘錄自2012年12月11日中央廣播電台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為減少農民的成本,並降低農作物的農藥殘留,農委會藥物毒物試驗所經過3年研發,成功在梨山的泥土中分離出「液化澱粉芽孢桿菌」,這種兼具農藥和肥料「雙效合一」的生物製劑,讓農藥也可以成為肥料,減少化學農藥對台灣環境的傷害。

農藥和肥料是農民支出的主要成本,但通常化學農藥用來殺菌、除草,不會具有肥料的功效,因此,如何讓農藥能兼做肥料,一直是農委會長久以來想要克服的問題。

農委會藥物毒物試驗所經過3年的試驗研究,成功在梨山的泥土中分離出「液化澱粉芽孢桿菌」,這種兼具農藥和肥料、「雙效合一」的生物製劑,解決了傳統農藥只能防治病害,或是肥料只會促進作物生長的問題。

農委會的實驗也發現,在農藥效果上,這種生物製劑可以預防草莓的灰黴病;做為肥料,則可促進小白菜的生長,對於芒果在運送過程中最怕的炭疽病,也可以有效減少。毒試所所長費雯綺說:「(原音)不只有肥料的功效,也有農藥的功效,所以是雙效合一,對於農民生產時,成本可以降低。不只對於有機,對於慣行法來說,很多比較特殊的狀況,用生物農藥就可以少用化學農藥,可以減少化學農藥對我們環境造成的壓力。」

毒試所推估,這項生物農藥上市之後,未來10年化學農藥使用率將大幅下降,微生物肥料將可占台灣肥料市場的20%,達到新台幣10億元以上的銷售金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