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瀕危邵族 應有更高規格機制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搶救瀕危邵族 應有更高規格機制

2013年09月03日
作者:黃智慧(小米穗原住民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語言具文化指標性,邵族語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瀕危等級。邵族何去何從?(攝影:陳錦桐)雖然台灣事務向來被聯合國摒除在外,不過,人口規模最小的邵族,卻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關懷的對象之一。從2008年起,UNESCO對全世界瀕臨存亡危機的2千多個民族,以其語言所能使用的流通程度,做出一套相對客觀的評估機制並作持續觀察追蹤。類似於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CUN)長期以來對自然界瀕危物種所作的紅色名錄一樣,UNESCO也將全世界瀕危語言分為5個等級,依照其滅絕的風險度來區分。從已知完全滅絕(extinct)者,到現存極度瀕危(critically endangered)級,重度(severely)瀕危級、相當(definitely)瀕危級,以致於脆弱(vulnerable)級。在這份受到世界各國重視的名錄中,邵族赫然上榜,而且被列於地球上仍存活的語言裡,滅絕風險度最高的「極度瀕危」這一級。

阿伊努族同列極度瀕危

鄰近國家中,日本只有北海道的阿伊努族同被列入「極度瀕危」級。阿伊努族原本是雄霸於北海道的大族群,數百年來因戰爭與欺凌,終於在19世紀末流離失所,瀕臨滅亡。反省到歷史上壓迫阿伊努族的責任以及當今國際人權觀念的尺度刷新,1997年起日本國會重新訂定《阿伊努文化振興法》,每年編列上億日圓的預算,補助北海道各地傳統祭祀再生,鼓勵語言文化復興。

今(2013)年起,日本國土交通部又提高規格,加強在札幌新千歲空港宣傳,並通令北海道各級官民機構,大力推展以阿伊努語「Irankarapute」(「你好嗎?」)來作為打招呼語的運動,以加強外界對該族文化的認識。政府所屬的「北海道開拓紀念館」也決定要將「開拓」二字拿掉,名稱改為「北海道博物館」,加入阿伊努人的觀點來詮釋歷史。如此十多年累積下來,阿伊努文化在日本社會的地位明顯提高,紀念歷史抗暴事件、祭祖等各類新舊儀式都逐漸復甦。世界上其他地區如:紐西蘭對毛利語、以色列對希伯來語也都是從瀕危狀態中加以成功復育的案例。可見,倘若國家肯承認錯誤願意加以彌補,族群文化自有其復癒再生的能力。

引入港資

反觀我們的政府,如何對待邵族?上個月20日以來,短短十天內,邵族碩果僅存幾位「先生嬤」,拖著年邁身軀,烈日之下來到台北請願了三次。從立法院、行政院到環保署的大門口,攜老扶幼,二台遊覽車就動員了伊達邵社區近乎一半的人口。她們都對日月潭向山觀光飯店大型開發案,憂心如焚。

為了中國人觀光旅遊的需要,交通部執意開發向山旅館,政務委員楊秋興又帶領法務部做出無法保護少數民族的解釋,棄守原基法地21條。(攝影:陳錦桐)

一間由香港來投資,以中國遊客為經營對象的大型觀光旅館,光是315個房間的住宿客,加上員工400多的人數,就已經超過了邵族全國約莫700人的人口數。這樣的外來人口將大舉闖入邵族的傳統領域,其後還有一連串的開發案蓄勢待發。用最簡單的生物學邏輯設想,也知道對於瀕危民族的威脅會有多大?

環評大會

8月30日在環評大會上,由環保署署長本人親自召開。一開始就火藥味濃厚,邵族民族議會長老對程序問題提出強烈抗議,認為初審過程充滿瑕疵,要求中止會議,退回初審,但未獲主席採納。討論過程中,關於大規模開發對邵族文化的衝擊評估部分,僅有一份業者自己提出的附件報告,說:沒有衝擊。當地邵族人是否同意?也是由業者自述,他們訪問過30幾位族人,說:邵族已經同意了。而BOT案主交通部屬下日管處的代表連番發言,強調這塊地是國有地不需適用原基法,還極力否定邵族民族議會存在的正當性。

只見在場雙方歧見甚深,邵族代表激烈抗拒,強調向山是一塊傳統的祖墳地(邵語稱為:「Makaw」),當然是傳統文化的領域,而登記發言10位族人與專業人士也砲聲隆隆,一致反對開發,然而署長仍堅持議事進行,最後動用無記名投票來做議決。

問題是,當天在第十屆應出席21人環評委員當中,主席之外僅有11人在場,勉強剛好過半數。原本在環評委員設計裡,加上環保署長與副署長共有7個席次是官方代表,可以參與投票(其中5名行政院部會首長不需到場討論,可派遣下屬來投票執行意志)。當天在場留下來投票者,根據記者報導,11人中至少6人是官派代表。換言之,投票表決時,官派委員6人已經多過於專業5名。結果,在總數21名委員的設計底下,以8票就通過了這場具有重大爭議的開發案。

用了最低空略過的規格,還用行政院官派委員佔多數的無記名投票,來表決通過由交通部推動的BOT案,這樣的環評會議,是否有被質疑為官官相護,球員兼裁判的空間?

更令人質疑的是原民會的態度。身為原基法的主管機關,環評大會裡原民會只派出低階科員列席,對任何疑問都吞吞吐吐,左閃右躲,不斷說:「原民會尊重行政院的解釋。」連環評委員都忍不住批評:「我雖然聽得懂中文,但是我完全聽不懂你是在講什麼意思?」

在疑義未解的情況下,該案留下一條更具爭議性的尾巴。通過,但附帶條件是:「開發單位應在交通部觀光局日月潭風景區管理處取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就本案已符合原住民族基本法第21條所出具之規定後,始得動工。」亦即,環保署把環評大會召開前的一項先決條件,轉變成為結論附帶條件,還撇清責任,將燙手山芋丟回給案主交通部,以及表態尊重行政院法務部的原民會。

政治力介入

早在一年前,行政院已經做好了準備,以高規格待遇為向山觀光旅館案召開專案會議,楊秋興政務委員於會中做出本案應排除原基法21條的適用性的裁示,這是為何原民會代表在場只能乖乖說「尊重」的原因。

誠然,整個問題除了環境影響部分未釐清疑慮之外(在場環評專家出席人數只有5人,還不到應有14人的一半),爭議仍在於原基法的踐行性的問題,而背後牽涉的是,國家要以什麼樣的規格機制,來看待一個聯合國列名「極度瀕危」的族群文化的問題?

基本法位階高於其他法律,這是法界的常識。主管單位的原民會遲遲無法去訂定子法踐行,錯,不在邵族;其後果,當然也不應該讓邵族來單獨承擔。而從2010年之後,交通部急切出租國土50年以收取權利金讓國庫賺錢的日月潭BOT開發案過程,更顯示出國家對於一個「極度瀕危」的民族文化,完全無心,也沒有一套作法機制來加以守護。

更不要說,是否稍有歷史反省能力了。對於今日邵族土地大量流失,南投縣政府要負最大的責任。從林洋港當縣長時代的「山地文化中心」、到吳敦義當縣長時代所作的「德化社市區重劃」,造成了邵族人土地大幅限縮,流離失所。如果參照國際上對「極度瀕危」族群的彌補作法,對原基法21條內土地與傳統領域的解釋,就不能僅以被限縮之後的土地,來做思考的依據;而這整個交涉過程,邵族人的發言不僅有異文化的隔閡,更應考量他們面對從中央到地方政府與巨大財團聯手的龐大壓力,不應惡意或恣意扭曲。

邵族,Maqitan ihu?

邵族,你好嗎?(攝影:陳錦桐)從921大地震以來,邵族才爭取到聚居於「伊達邵社區」,稍事喘息,以其文化的精緻度與完備度,獲得台灣第10個「原住民族」的公式認定。當時(2000年)認定人口數才250多人,他們自嘲,這是一個物種個體數比瀕臨絕種的黑面琵鷺數目還要少的民族。

然而他們從不妄自菲薄,也不放棄任何機會。進入到伊達邵社區內,舉目所見之處,從樹梢到屋頂,東一塊西一塊,從「Maqitan ihu?」(邵語:「你好嗎?」)開始,到處貼上族人手畫的一句又一句的母語木板。即便沒有國家的關愛,孩子們也努力要記憶母語,就算失去了部落的公共祭祀場所,「先生嬤」就在自家門口狹小空間,仍履行為族人祈福的儀式。邵族的人口規模,也從認定時的200多人,今日到達700多人,十年光陰成長三倍之多,他們的努力應該被看見。

要搶救邵族  還是蹂躪邵族?

同樣是面對瀕危的語言文化,看日本國土交通部對阿伊努族的作為,再回頭看看我國交通部對邵族的作為,怎麼比?

如今,球又回到了原民會。全台灣內部一樣被聯合國列名為地球上「極度瀕危」級的弱勢語言,還有噶瑪蘭語、撒奇拉雅語、巴宰語、沙阿魯語,他們都睜大眼睛在看,原民會用什麼規格來對待邵族?全台各地的傳統領域正被政府與財團聯手開發而飽受威脅的阿美族、泰雅族、卑南族、達悟族等,人口數規模稍大的族群,也都睜大眼睛在看,原民會如何捍衛原基法同意權的精神?當然,聯合國內的文明先進國家,也正睜大眼睛在看,台灣這個政府的現代文明度,到底有多高?

邵族這一仗,人口雖少,何其重大啊?!

內文轉載自台灣立報族群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