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房貸 抗暖化 一起打造《理想的蝸居》 | 環境資訊中心
綠色影展

省房貸 抗暖化 一起打造《理想的蝸居》

2016年04月17日
作者:邱姿蓉(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計劃主任)

走在寸土寸金的台北東區,動輒一坪上百萬的單價,對於領薪水度日的上班族來說,無疑是買了房子,卻賣掉人生的有毒糖衣。當「再不買就買不起」的建商話術以及房產廣告將房子和理想生活畫上等號,這時候聆聽:「我們要放棄土地所有權,我們要放棄高額的銀行貸款,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上的妨礙,使我們沒有時間陪伴小孩,與其他人同樂。」好像是當年施洗約翰在曠野中傳講的話語,聽起來刺耳,卻是大多數像你我這樣平凡老百姓想要卻不敢行動的心底話。

更讓人振奮的,是真有群人不服膺現代社會壓力,而更積極的找出生存之道。《理想的蝸居》這部片就在記錄一群劃時代設計家與藝術家的居住和環境革命,意義更在縮小個人旅居地球的碳足跡。

拆除既有框架 打造蝸居新想像

傑薛佛的「房車」(圖片來源:天馬行空數位有限公司)

傑薛佛的「房車」。圖片來源:天馬行空數位有限公司

紀錄片蒐集了來自不同區域的蝸居故事,他們的共同目標是在現代社會和越來越稠密的城市空間,解決居住空間並納入永續發展思維,回應城市生活所帶來的人際關係疏離、能源環境議題、社會運動甚至人和自然關係重建的議題。簡而言之,蝸居其實並不如眼見這麼小,保持「有土斯有財」想法的人可能會很驚訝的發現,土地所有權不是最重要的。像是來自北加州的傑薛佛把五臟俱全的小房屋加上輪子,就成為可以簡單開上馬路的「房車」,讓我聯想起以前西部拓荒時期的棚車,整家家當帶著遷徙,當房子可以帶著走,也許代表掙脫了為房貸而活的命運。

居住的需求也不盡然都以空間呈現,它也可以穿在身上,來自加拿大的安娜她的家就是一件配備太陽能的充氣外衣,不論她在旅居到那,簡單充氣衣服就成為可居住的簡易帳篷,她蝸居就是一個人躺下來的大小。而我最嚮往的蝸居形式則是澳洲打造出來的樹睡袋,帳篷樹上的一顆果實,讓人可以像蟲子一樣鑽在裡面睡覺,讓人重新看待樹其實是眾多生物棲地的角色。

與其買地不如開始資源回收,墨西哥女人島的藝術家理查索瓦就是利用隨處可見的塑膠瓶和垃圾來建造整座島嶼,其中70%來自於再生資源,居住空間、花園、菜圃樣樣不缺,自給自足之外,他甚至每天在屋頂上面對湖水坐瑜伽。

從照明、空調著眼 DIY打造理想的蝸居

(圖片來源:天馬行空數位有限公司)

圖片來源:天馬行空數位有限公司

確實更小的房子,更少的(房貸)負擔,實際的減少荷包負擔會是蝸居吸引人之處,但是從氣候變遷的觀點來看,確實也是個人能夠力行減少碳排量的居住方案。因為其量體相對能夠減少能源使用,從營造過程、建材使用到入住後的實際水電,確實較一般建築物減少碳排放量。根據第五份IPCC報告明確指出,在人類各種行為中,建築物碳排量有高達 40%的減碳潛力,綠色科技扮演重要角色之外,有沒有起行的決心才是抗暖化之役的決勝點。

不過回想起從小到大在台灣教學系統中,其實不太崇尚動手做、鼓勵自製的技能。一時半刻要大家向蝸居理想看齊有難度,建議先培養自己動手改造現有環境的本事,至少不要把個人舒適家居建築在高碳排上。

一般建築佔最高比例的是照明和空調系統,談到照明,更換節能燈具確實是一般人最容易做到的事情,但卻忽略了傳統上為了設計和施工方便,常不顧空間照明條件而給予等量照明設計,反而造成照度不均勻或者過亮的狀況。所以在更省電、更亮的LED燈具出現後,其實最先要做的是減少燈具設置的密集度。我曾經在公司的停車場發現燈並沒有全亮、燈具有損壞回報給管理單位。對方解釋是因為現有燈具已經足夠照明,對部分燈具施以斷電。這樣其實就是在推廣節能科技之餘,人們培養適切使用科技的態度。

處理空調的對策,則可以先找出室內熱源所在。在台灣夏季多半是頂樓過熱或者西曬,前者最簡易經濟做法可以透過塗白漆反射日光,或者黑色塑網來避免陽光直射頂樓的狀況。更進階版本則可以打造綠屋頂,不想花太多時間整理的話,盡量選擇簡單耐旱抗風的植栽讓老天爺負責照顧。想要體會開心農場的人,也可以用保利龍箱來種菜,我認識的一些朋友因為勤用果菜渣廚餘來施肥,偶爾還會收穫小西瓜。

屋頂太陽能板;攝影:陳文姿

屋頂太陽能板;攝影:陳文姿

在屋頂加裝再生能源系統如太陽能板,則是最能兼顧發電和遮蔭的好選項。以太陽能發電系統的普及性,事先做功課算出用電量和發電量後,除了委請廠商來施作外,小模組可以試著嘗試DIY,其實整套系統從太陽能板、電瓶、逆變器每一樣設備上網都能採購的到。當然裝了再生能源系統並非就坐等電從天上掉下來,也要記得安排時間去清潔太陽能板上的灰塵和鳥屎,才能確保最好的發電效益。

簡單提及的個人節能作為,離真正打造「理想的蝸居」仍有差距。但從反省自身出發,想為地球盡一份力的心意,跟設計蝸居的建築師和設計師們的出發點亦相去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