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種方式成為友善植物城市 屏東縣《聽樹》訴說植物本事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百種方式成為友善植物城市 屏東縣《聽樹》訴說植物本事

2022年12月12日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廖靜蕙 屏東報導

生老病死不但是人類要面對的功課,對於樹木也是如此。陪伴我們大半輩子的樹,若是老了怎麼辦?儘管《森林法》加入老樹保護專章,給予法令地位,在執行面仍須地方政府用心。屏東縣政府農業處即為一例,他們推廣護樹知識與友善環境的理念,期待更多人關懷身邊的樹。樹木因我們的照顧,才有健康的身體反饋我們。這些經驗也收錄成書,出版成《聽樹》一書,加速屏東邁向「友善植物城市」的腳步。


屏東縣政府期成為友善植物城市,除了施政上不忘都市裡的林木,還出書推廣叮囑縣民不忘樹提供的好處。攝影:廖靜蕙

首重修枝、環境維護 找出危木有方法

自2015年《森林法》納入老樹保護專章後,屏東縣政府隨即發展從源頭植樹造林,以及樹木修剪人員的培訓與認證等護樹方案,縣內全民造林、獎勵輔導造林、平地造林、友善環境生態造林面積達2148公頃,為全台之冠。去年更在縣轄內206所高、國、中、小學校園,及20處公園綠地等場所進行樹木體檢,緊急救援生病、腐朽的樹,總計有三萬多株樹木,依不同健康情形獲得處遇。

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陳建璋研究團隊,這些年即運用非破壞性檢測科學儀器,檢測樹木健康狀況,並在樹木因腐朽倒下、造成危害之前,做好預防措施。

執行團隊會先透過音波檢測,在樹的周圍埋設感測器,讓敲擊的音波散佈到樹的周圍。如果遇到樹幹中空,聲音傳導就會呈現異狀,如此便能透過電腦呈現樹木腐朽的狀況,同時把切面的木質密度描繪出來。


屏科大教授陳建璋,近年來透過鑑測儀器找出需要處遇的林木。攝影:廖靜蕙

當樹幹腐朽程度達30%以上,就會列為危木,而被列為危木等級的樹木,隨後會由縣府會同管理機關評估,委託工班進行預防性伐除。伐除後觀察樹況,確實也與檢測結果一致。雖然偵測準確度高,但一次只能針對一個切面,因此團隊會分別在樹木胸徑80及130公分的高度進行檢測。目前的樹木檢測結果,危木比率約5%。

除了預防性伐除危木,更重要的是適當修剪、改善樹勢,以及建構健康的植物生長環境。斷頭式的修剪不但影響景觀,更可能埋下禍根。陳建璋從一些案例理解到部分的樹之所以會倒,和樹木修剪的方式也有一定關聯性。

他在外島的南洋杉觀察到,樹木修剪後,只留1/3的高度,過一段時間樹雖會長回來,隱埋被截斷的痕跡,但當颱風或瞬間強風來襲時,就會從修剪處筆直折斷。

為何需要樹木檢測?陳建璋解釋,一棵樹重量30公分10公尺高的樹木倒下來,會有嚴重後果。因此,去年縣府即針對國中小校園30公分以上的樹進行檢測,避免危木倒下發生意外。

從種子到樹再串聯成林 健康的都市森林居民也受益

一顆種子落到土裡,只需一小塊土地,經過與環境因素不斷調適、吸取養分,就能逐漸茁壯。奈何人們常因各種名義,連這麼小的土地都不願保留,間接地減少了讓樹、森林服務人類的機會。樹帶給我們許多好處,我們卻未能傾聽樹的心意。屏東縣政府出版《聽樹》一書,即以此為起點,帶領讀者認識植物及樹,思考我們與樹之間的連結,並調整態度,善待周遭的樹與共生的生態系。

平凡的路樹若能串聯起來,就是都市森林,提供居住在人口密集的鄉鎮市民眾諸多好處。如果每個縣市負起原生、特有受脅植物的保育工作,例如推廣植物知識,願意為植物多做一點事情,那麼生態環境將能呈現更美的面貌。

書中提出都市林的範疇,以一般大眾生活中,位於公園、校園的樹木及行道樹等作為對象,提到很多都市樹木死亡並非出自特殊原因。樹木醫師梁文進在書中揭露,多數純粹只是缺水。最常讓樹木生病的褐根病,往往都與周遭棲地環境品質有關。屏東縣府也據此著重樹木安全性的檢測、評估,以及樹木感染褐根病的處置介紹。

「在老樹無預警倒地之前,其實早已發出求救訊號。」即將卸任的屏東縣長潘孟安在序中說,這些求救訊號,有待全民來傾聽。他曾戴上聽診器傾聽樹幹的聲音,一開始很難聽出什麼聲音,接著出現微微的嘶嘶聲。原來,樹齡越年輕的樹、天氣越熱,聲音會更明顯,而這正是樹木維管束輸送水分的聲音。當他為修剪後的黃連木切口塗上保護劑時,似乎感受到它的微笑。


屏東縣長潘孟安在聽樹一書序文,分享許多觀察樹的心情。攝影:廖靜蕙

怎麼知道樹木生病了呢?褐根病為何讓樹木專家聞聲色變?書中解釋了這俗稱「樹癌」的疾病原理,歸根究底仍與棲地環境不良有關,而不良的棲地又與人類行為有關。樹木生病了怎麼辦?讀者也可以在書中找到解答。

與樹白頭偕老 解鎖植物密碼得好處

在此之前,不妨先認識樹,尤其是就在我們周遭及生命中的樹。它們是否被善待、或至少合理對待?當人們調整態度,幫助樹木長得好,才能發揮功能,進而庇護、回報人們。如何透過路樹串聯成都市森林,發揮森林生態系服務功能呢?這個學習過程也是本書出版的目的。


縣長潘孟安邀請林上中下游的林業人,一同走進綠樹林裡,戴上聽診器聽,這一回,認真傾聽樹木的聲音。攝影:廖靜蕙

書中介紹只有恆春半島才有的植物,身為豆科的恆春鴨腱藤,正面臨瀕危的處境,屏東人不能不認識的墾丁肉桂、棋盤腳等,能不能讓它們繼續生活在原棲地?本書更記錄了只有當地居民才知道的植物利用方式,比如恆春「艱苦茶」,原來就是取林投果實熬煮而成,因為可以減緩發熱、痢疾、咳嗽等症狀,讓人不艱苦而得名。


豆科的恆春鴨腱藤。圖片來源:屏東縣政府提供

雖然變老是必然的現象,但樹木在與人類無數次的白頭偕老之間,也留下無數故事。書中寫入屏東老樹的故事,歸來地區慈天宮有一棵當地人稱為番花的老樹,原來是數百年前荷蘭人帶來種下的雞蛋花,因此稱為「番花」,如今番花已成為社區居民聚集之處。

另外,屏東市勝利星村的玉蘭花樹、三地門鄉德文村的百年雀榕,也和當地居民激盪出的故事,正是全台各地老樹的寫照。


歸來地區的百年番花樹與當地居民演繹出動人故事。屏東縣府提供

保種於民 讓武威山烏皮茶脫困

「對種子而言,存在目的就是傳宗接代」因此保種也是為了延續植物多樣性的可能。屏東縣高樹鄉,擁有全球最大的熱帶植物保種中心——佔地20公頃的「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是全世界蘭、鳳梨、秋海棠等科,及蕨類的收藏重鎮。

其中最具屏東代表性的,莫過於武威山烏皮茶,2003年在瑪家鄉發現確認之後,已在保種中心與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努力下,繁殖達3300多株,其中年紀最大已經10歲,高達3公尺。保種中心近年來不斷推廣、鼓勵當地民眾在家栽植武威山烏皮茶,讓它減少瀕絕風險。


辜嚴倬雲保種中心在屏東縣推廣武威山烏皮茶栽植,期能使之擺脫瀕絕命運。圖為經理陳俊銘。攝影:廖靜蕙

「在屏東推武威山烏皮茶盆栽,是適地適種的概念。」保種中心資深蒐藏經理陳俊銘說,家中若有小陽台,且日照好,即可盆栽武威山烏皮茶,長大後再移植到坡地上。

他認為,屏東縣民每人種一棵武威山烏皮茶,站在保育立場,正是實踐「自己家鄉的原生植物自己顧」的機會,落實藏種於民及原地保存之保育觀念。無論在自家陽台、頂樓,甚至公共場所,也能發揮公民力量倡議,種回原生植物,成為該原生植物故事的傳播者。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