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風 日頭 鹽田樂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海風 日頭 鹽田樂

2010年11月15日
採訪、撰稿:陳佳珣;攝影、剪輯:陳忠峰

2001年,嘉義縣布袋鹽場曬鹽的情景,劃下句點,十年的光景,老天爺讓廣大的鹽田,變成一片水澤,土地回歸自然。不願意讓百年鹽業只存在記憶裡,年輕人和老鹽工,在洲南鹽場再造鹽田風光,兩代間的觀念差異如何溝通?在打造成小朋友遊戲空間時,如何兼顧生態?

583海風 日頭 鹽田樂

海風、陽光、交織出鹽田風景,台灣西南沿海的氣候條件,是島上最適合曬鹽的區域,嘉義布袋鹽場就是主要的產鹽地之一。萬掌伯是布袋鹽場的模範鹽工,繼承父親的衣缽,靠曬鹽養活一家五口人,在布袋鹽場廢曬後,沒想到他還有機會重回鹽田。時空環境的轉變,萬掌伯的角色從過去從事生產的鹽工,變成鹽田班長帶領大家修復鹽田。

洲南鹽場得以復曬,幕後的推手是布袋嘴文化協會總幹事蔡炅樵,鹽業是在地百年以上的產業,突然消失讓他感到遺憾難過,由於文建會有一個文化資產再生的計畫,讓他思考布袋鹽業文化的可能性,希望為孩子打造一個樂園。

雖然順利爭取到文建會的經費,但要重建荒廢多年的鹽田仍然充滿挑戰,土地公出的考題,在洲南鹽場復曬進入第3年都還沒有處理完。在把海水變成鹽的結晶池,高鹽度的滷水因為瓦片底下有孔洞而流失,難以曬鹽,經驗豐富的鹽工門清楚問題在哪裡,該怎麼處理,而對負責經營管理的蔡炅樵而言,走進鹽田和老鹽工一起工作,才真正接收到這片土地的訊息。

20公頃的土地,核心產曬的面積只有兩公頃,年輕人對鹽田自己的想法,大多數的地區作為生態保留區,鹽田裡高低不同的水位,營造出多元的棲地環境,高翹(行鳥)東方環頸(行鳥)以及白鷺鷥,許多水鳥都可以看的到。

拿了耙子,勾起溝渠裡的海菜,作為炒米粉的材料,低度使用的鹽田空間,大自然孕育出許多資源,他們也善加利用這樣的環境,在海水水庫裡放養蝦苗,養蝦子的目的是為了淨化水質,卻意外有小小的收入,在海水裡成長的蝦子備受好評,親朋好友紛紛訂購。

創作歌手羅思容應蔡炅樵邀請,來到布袋譜寫出漁村與鹽田的歌曲,在她頭頂上用漂流木搭建的棚子,也是藝術家的創作,年輕一代在這裡追逐夢想、大膽嘗試,到處可以看到他們的創意。

鹽田裡立了4根柱子,上面的掛牌標示了他們的身份,這些原本在鹽田裡當路燈或是電線桿,現在再度肩負起責任做為建築的一部分,就算只是要蓋間存放曬鹽工具的鹽工寮,蔡炅樵總是想玩點特別的,鹽工寮將會是一棟從水池裡延伸出來的建築,以後可以階梯看鹽田夕陽,夜晚在屋頂看星星。

年輕人在這裡追逐夢想,而老鹽工念茲在茲的還是把鹽曬好,過去多曬點鹽才能多點收入,產量高是鹽工的驕傲,但產量卻不是蔡炅樵所追求的,兩代間的歧異總會找到平衡點。

洲南鹽場來了有訪客,即使下著雨要穿雨衣,孩子們的還是很快樂,赤著腳走在濕滑泥濘的土堤上,尖叫聲此起彼落,笑聲也不斷,廣大的鹽田同時有2個學校3個班級的小朋友,在這裡做戶外教學。梅山國小的徐老師相當肯定這樣的戶外教學,讓小朋友親自到鹽田,有別於課本上抽象的概念,也讓孩子們知道鹽工的辛苦。喝著鹽工茶,也把這裡曬出來的鹽帶回家做紀念,這天下午,鹽田給孩子們一個美好的記憶。

迎神,是件大事。在鞭炮與鑼鼓聲中,迎神的隊伍繞行村莊,邀請聚落裡3個廟宇的神明到鹽田看戲。謝鹽祭是洲南鹽場一年一度的盛事,轉化自過去鹽工在每年3大節慶會到鹽田祭拜的傳統,把它擴大為文化活動來呈現,謝天、謝地、謝神明、謝鹽。

早上的活動是為小朋友安排的闖關遊戲,打水漂是大朋友、小朋友都喜歡的一關,辦活的志工有些是在地的小學生,也有網路報名,來自其他縣市的學生,除了活動本身所需的人力支援,也讓參與志工對鹽田有更多的體驗。

下午,各項表演活動接棒演出,在地社團與學校熱力相挺,也有劇團共襄盛舉,洲南鹽場復曬的第3年,蔡炅橋確實讓這裡成為小朋友的兒童樂園,洲南鹽場的未來之路已經越來越清晰。蔡炅橋已經向向教育部申請洲南鹽場為環境教育學習中心,也更認真思考產業文化遺址空間、生態環境與跟教育學習體驗結合的可能性,很有挑戰性,未來幾年他深信會有很好的發展。

喧囂過後,鹽田又回歸寧靜,夕陽下美的如詩如畫,老鹽工與年輕人攜手合作為鹽田注入新生命,洲南鹽場展開雙臂,歡迎每個朋友的到來。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