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好的「都市更新」呢?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說好的「都市更新」呢?

2012年04月02日
作者:黃仁志(台大城鄉所博士生)

東西舊了,是不是就該換?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是社會與文化價值的論辯,也是政治與經濟的爭奪戰。贊成要換的人,認為這是追求蓬勃發展的必要過程;不贊成換的人,則看見了其中蘊藏的記憶和情感。

遭到拆除的士林王家

時代在變,透過都市更新來調整土地使用的方式以追求生活品質的提升,這件事本來沒有錯,但錯的是對於甚麼叫做生活品質提升,缺乏溝通與形成共識的過程。所以,真正關鍵的問題是:都市更新的社會意義是否為大家所接受?而都市更新的執行方式,是否扭曲了社會公益?

都市是許多人共同聚集生活的地方,錯綜複雜的使用關係和需求,影響著土地使用的規劃和建設。小規模的使用調整,人民自然會在日常生活中運用策略和智慧,拉著家人或社區一起來,不見得需要大肆地拆除重建。而大規模的長期集體需求,既需要充分的時間也需要完整的空間,因此更需要早早規劃與細緻執行,一點都急不得。

從這樣的理解來看台灣,尤其是台北,都市更新的執行便曝露出許多問題。有空間上缺乏完整地區規劃的問題、法律上造成人民分化的制度問題,以及執行上草率粗暴的問題。

缺乏完整的地區規劃

一個需要對大街廓進行拆除重建的都市更新工作,顯然是應該要與地區往後的長期發展有關係,因此必須經過縝密的討論和規劃,取得大家的共識才能進行,否則就會產生社會矛盾與衝突。台北市目前這種片斷化與單點的都市更新,暴露了政府缺乏長期發展願景,只能任憑熟知制度操作的人想到就做,忽略民眾的想像和期盼,更不用說是否符合社會集體的公共利益。簡單地說,把這塊地上的住宅拆了,重蓋更高的大樓,除了讓這些人賺更多錢,也只是讓這個地方的公共設施品質更令人堪慮。這對社會有甚麼好處呢?

制度造成人民分化

目前的法律制度,讓想要推動都市更新的人不需要取得所有人的共識,就可以先申請劃定都市更新的範圍,然後透過價格協商取得多數人的同意後,就可以強制實施。這個看似便利都市更新實施的程序,卻產生相當大的問題。首先,這讓都市更新後的土地使用與社會長期發展需求脫鉤,不僅對是否應該進行都市更新缺乏討論機會,也讓這個以房地產價值所號召的都市更新,取代社會公共利益應該要有的更重要的內涵。其次,多數決的方式,讓都市更新的實施被窄化為同意與不同意者雙方的對決,多數人被說成是集體暴力,而少數人則被輕易地歸納為「死要錢的釘子戶」。這樣的爭執不僅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似地抹滅居民對家的情感、記憶與需求,也因此阻斷尋求其他解決之道的可能性。

程序草率粗暴

都市空間政策的實施過程,越來越像是一種跑程序的闖關遊戲。彷彿誰先跑完前幾關,誰就掌握正義與真理,就可以取得更多的資源和武器,為後面的關卡開闢捷徑。而都市更新的制度設計,讓通過計劃的實施者可以挾持著多數住戶的急迫需求作後盾,不需要費心地尋找其他可能性,就可以要求政府以合法暴力為自己清除一切向「錢」進。

於是,在這麼一番折騰之下,不僅符合社會利益的「都市更新」就此亡佚,而參與都市更新的民眾也遲遲盼不到一個滿意的結果。原本說好的「都市更新」就像沾滿糖漿的空口白話,被人民的憤怒和政府的粗暴給轟炸成焦黑的瓦礫。在都市更新之前,我們真應該好好思考:人家的東西舊了但不想換,可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