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佑楣:三峽大壩不會成為歷史怪獸 | 環境資訊中心
中國新聞

陸佑楣:三峽大壩不會成為歷史怪獸

1997年11月09日
摘錄自1997年11月9日中國時報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本篇摘錄自中國時報記者獨家專訪三峽開發工程總公司總經理陸佑楣的內容。

1.泥沙淤積問題
三峽大壩特別設計了23個低高泄洪深孔,大量泥沙可以通過底孔排出。

2.地震問題
據地質研究,三峽水庫的誘發地震其限定為6度,為此大壩是按7度設計,這意味著防震強度增加了十倍。

3.水污染問題
大壩蓋好後,水位台高,流速減緩,岸邊污染和總體水質肯定都會比現在嚴重。中央已訂出了「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力求將污染控制在排污口1000公尺之內。

4.移民問題
三峽大壩影響的移民約120萬人,採就地後靠與開發式補助。但可供後靠的土地嚴重不足,因而必須採取補助。補助金並不是一次性發給,而為移民創造必要的生產、生活條件。

5.戰爭的影響
在預警期時,三峽只要7天就可以把總庫容量下降到170億噸。即使大壩全毀,造成的最大災害,相當於1次百年水災。

6.生態問題
已建立了3個陸生植物保護區及4個水生物保護區。

7.景觀問題
已發現的文物古跡共有108處,會被水淹掉的有44處,其中屬國家級5處。真正會淹地下文物,也早已在發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