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的原意是「護生」,希望救援受到被禁錮、暴力、危險、不幸的動物。但時代變遷,人心改變,有些放生變成大型商業行為,悖離護生的原意,導致放生變成一個可能造成更多動物痛苦、危害生態環境的行為。
但另一方面有人堅信放生的護生價值,贊成、反對始終爭議不休。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昨(26日)在「積極護生方案國際研討會」中提出「果從因生」觀念,認為只要從源頭做好環境、動物福利、保育,需要救援的動物自然減少。
從注重動物福利做起
朱增宏說,一談到「動物保護」,台灣人立刻有「愛或不愛」的刻板印象,但愛與不愛是個人選擇,不是動物福利。動物福利工作的目的在於減少遭受痛苦的數量、減少痛苦程度及時間,也就是「對於生命個體的理解與關懷」。
而「動物倫理」要考慮他者的生命品質,培養對生命的同理心,去設想他的生命品質是什麼。1992年英國農場動物福利委員會認為,動物有滿足生理、環境、行為、心裡、社群、以及免於恐懼、不舒適、饑餓、表現正常行為的自由。
而人類必須使用動物時要注重牠的福利並善待他,同時思考使用動物的目的、必要性、手段是否適當、有沒有替代性等等,衡量使用動物對人類的利益以及對動物的傷害是什麼。例如吃雞蛋,如果你吃的雞蛋來自可能造成雞痛苦的飼養方式,你可以少吃一些蛋,減少動物的痛苦。
但不是給動物好的福利就可以殺,而是當你還救不了時,就要減少動物的痛苦。例如目前還有80%的人吃肉,就要推動健康的肉品,因為這表示動物對待是比較好的。但還是要不斷去突顯動物的痛苦,讓更多人減少肉食。
香港:放生的威脅
朱增宏表示,放生行為包括獵捕、買賣、放生等三個過程,如果沒有放生需求就不會有捕捉、甚至繁殖去買賣,而放生動物也會影響其他動物的生存問題。但鼓勵放生者不去管這些問題,並強調放生物種的未來視其個人因緣。
香港嘉道理農場既植物園 Dr. Gary Ades表示,放生影響層面相當多,包括動物來源地的生態影響,如過度捕捉可能影響當地族群及食物鏈,香港就發現有人從中國捕捉動物到香港放生。
而把動物放生到不適合的地方,動物可能無法適應新環境而死亡。或放生外來種與本地種競爭。此外一些不當行為反導致動物死亡,2006年發現一隻烏龜殻上被刻了「放生」兩字,導致龜殻破裂引發肺感染而必須安樂死。
Dr. Gary Ades說,長途運輸的擁擠易導致動物受感染而傳染疾病。香港流行放生雀鳥,但經查進口數量卻非常少,當地也沒有持牌的養殖場,猜測可能是走私進入香港。走私繞過應有的健康檢查,增加疾病風險。
中國:商業放生 慈悲心變產業鏈
中國北京綠十字綠野方舟理事長于鳳琴說,放生本意是培養慈悲心,卻演變成產業鏈。2008到2011年她在中國天津訪調發現有許多喜鵲,原來許多人認為放生喜鵲會招來喜事,於是下定單,店家就依客戶需求再向捕鳥人下訂單。
中國許多城市都有放生行為,于鳳琴看過最大規模有18輛遊覽車,中港臺的信眾都有。這麼大的放生量很有市場,於是就有人專門做放生動物、放生魚 鳥、烏龜。她強調:「這是一條罪惡的產業」,造成動物傷害、以及人心的貪念。
美國紐約佛恩寺常住本空法師1969他在臺北美國學校念高中時曾到台北木柵某道場,看到道場有養雞覺得很奇怪:「出家人不是吃素嗎?」有法師跟他說,只要有一點錢就會到市場去買快要被殺的雞,讓牠在這裏自然生存。
本空法師認為這種傳統放生方式真好,但到了現代社會,卻演變成大型、定時放生,引發破壞生態、虐待動物的爭議。
改變做法才是佛教徒的專業
朱增宏指出,從佛教觀點來看人都難免有五蓋等習性,堅持某一種動物工作或堅持某一個主張。但應該讓自己保持開放的心靈,接受自己所堅持的可能是錯的。
「放生、護生目的都是要對動物好,如果放生不好,是不是還要堅持放生?其實改變做法才是佛教徒的專業。」他認為,佛教的專業在於體會實踐其中的無常、無我、緣起性空。人一出生就分秒走向死亡,這是無常。但在這不斷的無常中,覺察如何利益他者,就是無我。改變原有認知以至更有益他者,這個過程就是佛。
贊成放生:放生兼具保育
佛教僧伽醫護基金會生命關懷委員會許瑞助認為,放生的出發點是尊重生命、愛護環境,也是護生的一部分。把眾生從市場買下來,包括放生地點、運送、設備、放生地點的潮水、鹽度、溫度、放生方法等都要評估,就能兼具護生與保育。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曾晴賢認為,放生不是壞事,要注意做法是否洽當。他提供幾個放生與保育並重的原則:不要干擾自然平衡、不要放外來種、人工增殖放流應以瀕危物種為主、盡量不要放肉食性魚類、不應在湖泊放生或放流。
美國:護生取代放生
美國紐約佛恩寺常住本空法師提倡以護生取代放生。他提到,紐約中國城在東河,常有中國人買巴西烏龜放生到東河,但東河是鹹水,烏龜經常會鹹死。有人在東河散步看到就救起來放到中央公園,但冬天冷烏龜又會凍死。
曾有人把小烏龜放道場門口,本空法師不知如何養,上網發現「紐約烏龜協會」,雙方有了合作計畫,當他們每年將康復的烏歸放回大自然時,道場就為烏龜做放生儀式,並捐贈食物、藥物、設備給這個協會,以此來改變放生習慣。
另一個例子是很多美國人吃「動物的肉」,但無法直接連想這是活生生動物的肉,美國有些農場養動物,目的就是讓人去看動物,瞭解後就會比較少吃肉。感恩節時改變做法,不吃火雞,而是帶很多東西去飼這些動物。
放生救援受傷康復的動物
台北市野鳥學會搶救受傷野鳥多年,發現很多鳥是因人為干擾、環境污染或棲地破壞而受傷,發起救治傷鳥是護生的一種方式,希望傷鳥在經過適當醫療後,能再回到自然界生活。也希望宣導尊重生命、珍惜自然環境的觀念。
香港的嘉道理農場既植物園也有動物拯救中心,開始跟佛教團體合作,放生康復的雀鳥,代替購買,兼具護生並讓動物獲得應有的照顧。
※ 名詞說明(朱增宏提供)
救援(rescue):將動物從禁錮、暴力、危險、不幸等情境中解救或釋放
收容(shelter):將動物安置在某個地方保護,免於不利情境
庇護(sanctuary):最好的庇護是讓牠回到原來的家
專業(profession):從事一項工作必須學習的知識、技巧或能力
倫理(ethics):以動物福利為例,指面對動物苦難時去反省結構性問題、思考如何解決以及採取的方法,而倫理可以成為行動的指引。
※本文轉載自「環境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