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大樹庇蔭 讓都市陷入極端氣候高風險 | 環境資訊中心
社論

拒絕大樹庇蔭 讓都市陷入極端氣候高風險

2013年10月05日
作者:賴品瑀

庇蔭(ㄅㄧˋ ㄧㄣˋ)1.遮住陽光。如:「這棵老榕樹正好可以為我們庇蔭。」2.保護。三國˙魏˙曹冏˙六代論:「公族者,國之枝葉,枝葉落,則本根無所庇蔭。」

—中華民國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面對天災頻傳,百年最熱的一日豔陽天、百年最大的一陣雨,百年最寒冷的一場暴風雪在世界各地不斷發生,一頭水患、一頭旱災、一端超低溫、一端太炎熱。在極端的天氣下,我們透過網路24小時連線,看著地球那頭的對方活在完全不同的風景。也許你不禁問著,「所謂的上天、祖先,祂們還在庇蔭著我們嗎?」看著在城市之間一棵一棵病了枯了斷了空了的樹們,我想「有吧?只是我們以為自己不需要了罷。」

松山菸廠開發前的樹海。郭志榮攝。

人類不斷聚集,某些聚落在幾百年間成了巨大的城市,當年的老天爺、當年的誰的爺爺奶奶所親手種下的樹,靜靜的長大著,也生動地實現著「庇蔭」這兩個字的形象。在樹蔭下人可以乘涼、談天、生活,昆蟲、鳥兒、甚至松鼠,都棲息其中。

但是這近2、30年間大樓崛起,樹木卻在城市逐漸變成了刺眼的障礙物,松山菸廠、江翠國中、華光社區、廣慈博愛院、林口森林...檢視最近爭議的樹保事件,無不是本來與森林、老樹和睦相處的所在,因為面臨都市開發、為了改建高樓大廈,而演變成要請樹「走路」的狀況。民間護樹人士疲於奔命,希望藉由樹木保護的法規能將樹留下,但殘忍的是,需面臨以年齡、身高、胸圍等數據,來判斷一棵樹木命該不該絕,「樹群」的想法,不管是從文化地景或生態層面的意義來訴求,至今都未曾得到認可。而一棵一棵符合資格的老樹,就算終於爭取到認列在名冊上,然而開發單位依然可以提出所謂「樹保計畫」,對祂們進行移植。

失去樹木的城市 將任洪水橫衝直撞

移植,讓樹離開祂原來生存的地方,姑且不論若得倖存,樹木們會不會想家,與特定的周遭居民的記憶將連根拔起,留下無窮的思念外的感性思考外。從所謂理性來看,其實對城市居民的生存也大有影響。

在極端氣候下,若城市遭遇短時間降下的豪雨,在排水系統無法負荷下,雨水將迅速累積在道路上成為洪水,而淹水的災情便將一再地發生;但反過來說,當乾旱時,水泥城市卻又是最缺乏水資源的地區。

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IPCC)也在最新的氣候變遷評估報告(AR5)提出重要警訊,關於水循環的部分,預言「潮濕地區降雨量將會增加」、「極端降雨將更頻繁與劇烈」、「季風季節將延長」、「聖嬰現象發生時,部份區域降雨將增加」等。

如何因應呢?日前歐盟所公布最新研究也許是一解。當中指出,都市中「綠色建設」不可或缺樹木和草地,因為祂們可以幫助減少地表逕流量,降低水患風險。

該報告指出,都市柏油路和建築物等不透水地表,會使暴雨期間和暴雨過後的水流速度及流量增加。地表逕流一般流向都市排水系統,但排水系統通常無法負荷這麼大的水量,便可能造成該地區淹水。

這份研究中提到,越來越多的都市採用永續排水系統(sustainable drainage systems,SuDS),與傳統的排水系統不同之處,便是重視植栽區域。他的原理便是,當雨水落下後,將受植栽了樹木的土壤所吸收,這些雨水亦將會流到樹木附近的透水帶,如此一來,便能減少排水系統的負荷,當暴雨來時,就像是一塊海綿般的吸收水分,以緩和其所帶來的逕流。但不能吸水的瀝青路面,卻只有讓水流入排水系統與等它蒸發兩條路可走了。

國內的柳中明等學者,也早已開始推廣「海綿城市」的概念,希望將城市改造成轉變為能夠吸存水、過濾空氣、過濾污染物質的超級大海綿,達到降溫、防洪、抗旱、捕碳等效益。學者們提出,關鍵就是讓整個城市的地表重新會呼吸,當水與空氣可以穿透地表時,也就像人體皮膚的氣孔打開了一般。

但,比起全面改用透水舖面,也許善用現有的綠地,將會是更划算的作法。不但不用多花錢進行工程,這些生存了數十年甚至數百年的樹木,更是城市中最和善的耆老,祂們可以講很多故事,更任由所有的生物親近,不但提供了永遠免費的擁抱,更提供了生存的力量。

華光老樹與鳥

流行歌唱著「遺憾是會呼吸的痛 它流在血液中來回滾動」,看著因為各種開發工程、在怪手的粗魯對待下受傷甚至死亡的老樹木,殘破的枝葉、遭到砍斷的樹頭,都讓人覺得呼吸到的空氣瀰漫著一股「痛」,曾經,祂們無私的提供著清新的氧氣,也許祂所製造的氧分子還飄散在空氣中,但這麼一棵樹木,卻剛剛受傷了、移走了、死亡了。卻少有人想過自己還在呼吸之間的生命是誰所成就的?

筆者看到關懷華光老樹的朋友,雖然面對社區在強拆之後幾已成廢墟,但對老樹的守護仍然持續,最近更將要推出一列系親近老樹的活動邀請民眾參與,那怕是葉拓、寫生、採種、抱樹、鬥草,簡單質樸的小遊戲,找個還算愜意的週末午後,將人與樹木的關係找回來。這些行動也許發起的不夠早,卻也永遠不嫌遲,只希望更多人心中真的有所「發芽」。

留下老樹,不但是學會接受前人與上天留下的溫柔與照顧,更是將這些庇蔭再留給後代人。如果氣候變遷不是假的,如果極端氣候將要持續下去,那麼請讓樹木們救救人類一命。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