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與金山的邊界,蜿延的陽金公路上隱藏版的景點,一不小心就錯過的八煙聚落,5年前由台灣生態工法基金會介入,復育水稻梯田,如今重現其獨特而珍貴的人與自然的和諧互動,是都市人對自然的呼喚。
台灣生態工法基金會執行長廖仁慧昨(6日)晚受邀演講,談「打造里山真『工』夫──生態工法如何實踐八煙里山精神」,她提到今年與日本「英田上山」締結姐妹梯田,最近前往取經,了解日本如何用小型農機做到農產的經濟規模。
由於保護區內禁建,八煙聚落發展受限,隨著年輕人口外流、人口老化,無法從事高勞力負荷與需要大型機具的農事,再加上休耕政策,該地水稻田自1986年開始休耕,現在,聚落凋零到不到十戶的人口。
生態工法的智慧
該基金會的執行長廖仁慧感性地說著,他們看見了當地的困局與核心價值所在,以景觀設計的觀點再加上生態工法的智慧,用減法營造、襯托八煙的美,這可說是廣義的生態工法,同時也是古人生活智慧的實踐。
廖仁慧強調,「不特意做什麼」,不是去增加什麼大型工程,甚至在八煙聚落的第一年,向當地租來了2分地做為起頭,只是放水,「什麼也不做」,先讓物種回來繁衍。她笑說,居民向她形容青蛙叫得好大聲,有如蛙鳴震山,尋回了他的兒時記憶。
砌石工法
當地還保留著傳統砌石工法所建造的房屋、水圳、田梗,這項打石技藝是八煙裡每個男人都會而且賴以維生的技藝。砌石水圳的孔隙,會呼吸,使生物得以棲息、泥土可以附著,自然生態得以存在;八煙的建築特色,是以包心砌的建築方式,類似蜂窩的形貌砌成,房屋坐北朝南,擋住東北季風的寒冷。
隨著年久失修,水圳漏水造成週邊旱田的困擾,當地為求方便改採塑膠管防漏,該基金會也與居民、號召志工合力整修灌溉用的浮圳,把石塊挖起,用混泥土加石灰,像貼磁磚一般貼回去來解決漏水問題。
里山倡議
八煙聚落是台灣版的里山,里山一詞來自日文,原指山林與平原之間的過渡帶,八煙的地理位置與聚落開墾也造就了山林與平地間的鑲嵌地景,里山精神的實踐,不僅看重生態,人在地景中,「把人照顧好」。廖仁慧盼望未來實現「金山倡議」,將八煙經驗放大到金山區,納進「兩湖聚落」及「清水溼地」二據點,讓生活-農村文化保存、生產-產業深耕、生態-溼地與生態復育的「三位一體」,得以均衡發展。
下週三(11月13日)同樣於三重的木童分享空間,尚有一場里山系列講座,由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的講師薛博聞,談談貢寮經驗,詳情 https://e-info.neticrm.tw/civicrm/event/info?id=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