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凝聚民間反核力? 台灣主婦、青年站出來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如何凝聚民間反核力? 台灣主婦、青年站出來

2014亞洲非核論壇現場報導之四

2014年09月27日
本報2014年9月27日台北訊,林姝函、賴品瑀報導

26日的亞洲非核論壇焦點在於各國核能、能源及、核行動現況,以及核災、輻射風險危害;27日則談「如何強化反核力量」。

會議開場,亞細亞太平洋生命學研究院院長金龍福(Kim Yong Bok)點出反核不再是區域性/少數人的議題,應追求「非核全球/國際」。因為任何衝突、戰爭或意外,都可能引發全球核能危機,國際間必須相互串聯,遏止核電、核武發展。

然而,面對核能產業背後隱藏著的複雜政商關係,民間反核力量該如何茁壯、團結?

26.27日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舉行之2014非核亞洲論壇,分享了許多各國行動經驗,與會者在論壇結束時開心合影。

主婦、媽媽力量  喚醒民眾省思核電風險

台灣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常務監事陳曼麗女士,分享主婦聯盟在311福島核災後發起的積極作為。主要透過學校教育、建立輻射地圖與監管輻射食品3方向著手。

學校教育部份,教導中小學生遇上核災時如何應變,讓自己在第一時間降低輻射受曝量;為了補救官民兩端在核電資訊的不對稱,在2012年研發「公民輻射量測地圖」,推廣民眾從小型易攜的輻射偵測儀器,建立生活圈的輻射量值。

此外,在主婦聯盟監督下,政府更嚴格檢驗國內外食品的輻污容許量,2013年起每日公布檢測報告。希望大眾能意識到核災並非政府灌輸的「不可能發生」,而是就在你我身邊。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簡稱媽盟)總幹事楊順美,也分享其行動策略。透過整合多方資源、網路社群發送資訊;引進青年創意,活化這場長期抗爭。她認為媽盟以柔性力量為訴求,獲得許多名人聲援,淡化了反核的政治色彩,提高了民眾進一步了解的意願。

但談到當今困境,楊順美也不諱言,如媽媽們不喜衝突性的行動,加上反核運動易受政黨、媒體扣帽子等,造成參與者重複度高、「相互取暖」,無法影響外圍民眾。

教育界反核難?  全教總:鼓勵老師走出校園接觸議題

針對反核訊息無法擴大傳遞至不同社群的狀況,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社會發展部主任詹政道也頗有同感。他指出,教育界反核力量乏善可陳,除與傳統教師體系的培育風氣有關,也歸因政府宣傳混淆人民。

即便如此,詹政道仍樂觀看待教育界投入反核,他們透過大量頻繁發送電子報和訊息,試圖平衡官方資訊;並呼籲更多教師勇於表達立場、實際參與行動。他同時提出兩條學校可以發揮的路線,分別是舉辦研習及籌組廢核電教師志工隊,藉以鼓勵更多老師走出校園接觸議題,再以中立、理性方式回饋資訊給學生。

青年奮起  結合前輩經驗  化為創意反核行動

而近年台灣街頭的反核行動中,明顯可見其中的要角多為青年。為何台灣年輕人能如此踴躍參與反核行動,成為論壇中眾人好奇的問題。

日本代表們表示,雖然目前日本仍持續舉辦反核行動,例如每週五在首相官邸的遊行,但人數已從5萬人以上漸漸下滑,且參與人多為60歲左右的世代。台灣青年種種活力與創意的反核行動,叫他們非常羨慕,非常期待瞭解其中原委。

地球公民基金會台北辦公室主任蔡中岳表示,前人經營的行動脈絡不能忽視。例如貢寮、北海岸的在地居民二三十年的反核堅持;2000年核四復工、反核運動陷入低潮,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等青年轉向基層,向前輩學習;持續發聲,年復一年前往貢寮海洋音樂祭,向其他年輕人傳達核四就在眼前、正持續改變當地環境的事實。

所以當福島核災發生,「終於有人願意聽他們說話了」。蔡中岳說,結合長期累積的論述後,才能引發一連串行動。

地球公民基金會蔡中岳分享台灣青年踴躍且創意十足、自發性參與反核行動,其他國家都十分想知道台灣經驗。圖為反核大遊行剪影,標語充表現新世代的流行用語。

而台灣年輕人的反核行動,不少為自發性的,非由NGO發起。例如台灣各地處處可見懸掛、目前已賣出上萬面的反核旗,便是由一間咖啡店展開;另外還有「我是人我反核」的拍照與快閃行動。蔡中岳分析,這些活動對年輕人來說不但參與度極高,更是人人都能規劃、發起的。

而吸引年輕人上街頭大概有兩種途徑,一為接觸現有的團體、邀請一同參與,這有賴NGO出面整合,例如台灣組成「全國廢核行動平台」,讓店家與機構成為小型反核據點,可持續交流反核資訊;另外是持續提出有趣活動,吸引更多人加入,且最重要的是留下這些新血的聯絡方式,與他們保持聯絡,以求繼續深化。

蔡中岳補充,在反核行動外,近年台灣由於多起不當開發、土地徵收等不公不義的壓迫,引起年輕人的不滿與憤怒。今年318學運後,陸續幾起對非暴力佔領行動的警力鎮壓,但蔡中岳認為,這些曾承受過國家暴力的身體經驗,可讓青年們更深刻了解自己為何需要反核,為了「自己以後要生活的土地」而爭取奮鬥。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