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田有出路! 師徒共學培力新手有機農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種田有出路! 師徒共學培力新手有機農

農業缺工、鼓勵青年從農系列報導一

2015年01月26日
本報2015年1月26日屏東訊,特約記者李育琴報導

台灣農業人口老化,青年投入農業人口不足,農委會將在今年6月試辦農業外勞,令關心台灣農業發展的農民和團體憂心不已。青年從農所要面臨的問題,最主要仍是經濟面因素,美濃農會總幹事鍾清輝表示:「要讓年輕人投入農業,就要提升農業價值,農產品的價格要提高。」

屏東有機蓮霧農民龔明山則直言,農業是國家的根本基礎,絕不能靠外勞。「要讓年輕人回來做農很簡單,如果做農薪水比上班好,創造農業收入好的環境,年輕人就會回來。

然而對於毫無經驗的青年,即使對農業有興趣,要進入農業這個領域並且掌握耕作技巧,卻不是想做就可以去做的。

實際下田很辛苦 新手農夫可否承受?

師徒共學  試圖解決農業專業技術斷層

看見了農場缺工和青年務農門檻高的問題,今年初風土好物合作社與高屏地區無毒有機農友共同合作,推出的「師徒共學」新手農人培力計畫,試圖透過農民的力量,一起解決農業技術人才斷層、農地缺工嚴重的困境。

蓮霧是有技術門檻的農產品,包括套袋、剪枝、催花和病蟲害的防疫等,有些技術已快出現斷層。

企劃這項培力計畫的劉哲瑋表示,農地缺工的根本問題在於找不到熟練技術的專業工人。過去在「綠農的家」擔任經理的劉哲瑋認為,目前有許多「以工換宿」、「農場體驗」的臨時性活動,實際上對於農場工作的幫助不大,在農忙時期,農民需要大量人力時,卻面臨專業人力不足,且工人普遍年紀越來越大的問題。

「現在老一代的人沒有了,這個產業就可能沒落消失,」參與培力計畫擔任業師之一的龔明山說,以蓮霧來說,是有技術門檻的農產品,包括套袋、剪枝、催花和病蟲害的防疫等等,有些技術已經快要出現斷層。尤其在產季需要大量技術人力,農夫年邁又沒有年輕人接手,從現在許多閒置的果園就可看出這個問題。

以有機無毒農友為師  新手農夫入門班

除了種植蓮霧的龔明山,參與培力計畫的農友還包括種檸檬和小蕃茄的林裕財、香蕉和蔬菜的李成地,以及鳳梨的吳東星。這些農友的共同特色就是以無毒有機的方式,栽培有技術門檻的農產品;而他們都樂意將專業的種植技術,透過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培育有心從農的青年。

種植有機香蕉的李成地,樂意將專業種植技術,透過師徒制培育有心從農的青年。

劉哲瑋解釋,想當新手農夫的學徒經由農村願景共識營和農友相互了解,再媒合彼此進入農場實習,為期360小時全程跟著農友,深度了解農場的經營管理和栽種技術,完成培力後,可選擇留在農場工作或開啟自己的農夫生涯。

與政府舉辦的鼓勵青年從農計畫不同的是,想參加的新手必須自己支付學費。劉哲瑋說,不少人想要走入農業,但是找不到入門的方法,目前政府和民間如社區大學等的農業相關課程不少,但是實做的少,他認為還是必須回到實做,而且整整60天、每天6小時,緊緊跟著老師,嘗試農夫的生活和作息。

從雲端跌入現實 vs 邁向專業農夫

新手農夫在這樣密集的農場訓練後,可能有兩種狀況產生。劉哲瑋形容,第一種是「想法浪漫,從雲端跌入到現實。」讓學徒了解務農的真實情形,即使結束後不務農也沒關係。「與其懷抱夢想租地,最後發現受不了務農的辛苦,還不如先體會了解。」

另一種新手農夫可能發現務農的樂趣和成就感,在業師的指導下,學到技術也了解產業的各種面向,未來不管是希望繼續在農場工作或租地開始農夫生涯,都有業師從旁提供諮詢。

培力計畫不是速成班,龔明山解釋,「以前的農夫說澆水要學3年,就是強調靠著實做的經驗累積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的技術。」因此,這360小時,最重要的就是學習做農的基本觀念、調整作息以及本職學能的了解。

務農並不輕鬆容易,有機蓮霧農龔明山說,培力計畫不是速成班。這360小時,最重要的就是學習做農的基本觀念、調整作息以及本職學能的了解。

他強調,要在360小時內了解蓮霧的種植方法,說難不難,但是要如何「從消費者的感受回過頭來種出符合消費者感受的水果」,靠的是農夫的經驗,以及由經驗累積起來的技術,說起來是有相當門檻的。

看起來艱難的實習培力,會不會讓青年從農更難推動?劉哲瑋強調,還是希望鼓勵青年進入農業,但是學習務農要下定決心,一方面也測試大家有沒有信心。這項計畫的師資都是走有機無毒的專業農民,他們可以提供無價的經驗和指導。

目前培力計畫已經有數十人有意願且詢問,共識營將在1月底將正式展開,新手農夫培力計畫是否能夠為農業缺工和青年從農提供一種可能解方,值得期待。(繼續看系列報導二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