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行研討會激盪生態研究力 大學生參與歷年最多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動行研討會激盪生態研究力 大學生參與歷年最多

2015動物行為暨生態學研討會,系列報導一

2015年01月28日
本報2015年1月28日嘉義訊,吳岱芝報導

匯集各國內生態相關學者、及其學術研究成果的研討會「2015動物行為暨生態學研討會」於26、27日在國立嘉義大學舉行。

主辦單位表示,此研討會為國內規模為大、歷史最悠久的研討會,今年報名人數更是破千,為歷年最多。此次共收到各校約300多篇的學術論文摘要,約120篇口頭專題報告、160多篇的學術研究海報張貼發表,而海報至活動開跑前仍陸續增加。

多元化研究發表  激盪學子思維多樣性

26日,台大昆蟲系教授楊平世擔任開場講演,發表了台灣近20年來螢火蟲在生物學及保育生物學上的應用。螢火蟲在台灣廣受民眾喜歡,賞螢是極具產值的生態旅遊,跨部門、跨領域研究的合作,將有助於規劃賞螢活動。

台灣大學昆蟲學系楊平世教授(圖片攝影:吳岱芝)

緊接著各項專題演講、專題論壇研究也陸續展開,其包括生態產業、野生動植物保育與經營管理、濕地及水域生態、生態聲景等等,同時段舉辦多元化的研究發表,在場莘莘學子可針對感興趣者前往聆聽。

除了探討動植物生態相關研究,在林務局研究計畫的成果發表中,有一篇針對宜蘭地區原住民在傳統狩獵上對野生動物資源的影響。其發現,在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一整年研究時間內,大同南澳2鄉8村一年約捕獵超過萬隻獵物,其中僅有1村曾提出申請。

研究也顯示,部分原住民未申請狩獵的主因為不了解法規、不信任政府、程序複雜、怕受限制等因素,在在反映出政府應與部落合作,未來應積極建立交流溝通平台,才能達成生態資源永續利用的目標。

《濕地法》將上路  守護價值仍需與民溝通 

《濕地保育法》將於今年2月2日國際溼地日正式實施,在研討會中,也特別規劃一系列的濕地研究論壇。內政部營建署課長李晨光表示,目前台灣共有83處國定濕地,皆是重要的生物多樣性熱點。不過,若想兼顧生活與生產面向,仍需進一步讓民眾瞭解保護濕地生態對人類的重要性。

對此,中興大學林幸助教授認為:「濕地應推動量化價值,生態補償應回歸到生態系統的服務層面。」但「濕地的生物多樣性量化資料極少,也是目前研究上面臨的很大問題。」

根據拉姆薩公約定義,濕地為水深6公尺內的水域,林幸助指出濕地具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一般人較不知道的是,魚塭養殖也同樣具吸收二氧化碳功能,且吸收率會因水深、及魚種不同而有差異。

中興大學林幸助教授評估高美濕地生態價值(圖片攝影:吳岱芝)

大學生參與人數多  研究新血榮景可期

至於明年會輪到哪所學校接棒舉辦研討會?目前仍未定案;不過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000多名與會者中,光大學生就佔了一半比例,或可看出研究生力軍之潛力。

主辦單位表示,此研討會為學術界重要的交流盛事,可激勵更多青年學子邁向學術殿堂,也激盪出更多思維及討論,為生態環境貢獻一份心力。

會場眾多同學的研究海報成果展示。(圖片攝影:吳岱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