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族群減 農業用殺菌劑也是幫兇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蜜蜂族群減 農業用殺菌劑也是幫兇

2015年06月24日
本報2015年6月24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殺蟲劑和蜜蜂之間的關係是近年相當受矚目的議題。科學家過去發現,如果是噴洒殺蟲劑,尤其是新菸鹼類殺蟲劑,答案是蜜蜂肯定會中毒,但不以除蟲為目的的殺菌劑(Fungicide),其與蜜蜂族群之間的關聯常被忽略,學界亦未有定論。

然而,根據英國衛報報導,有兩份新研究顯示,較少人注意但用量也快速增加的殺菌劑,也可能是授粉昆蟲的健康隱憂。

一隻誤入殺菌劑農藥罐的蜜蜂。圖片來源:Mesq。(CC BY-NC 2.0)

兩份新研究揭露殺菌劑危害

其中一份研究觀察到,在帶有殺菌劑的花上覓食,似乎會影響熊蜂的健康──蜂群變小,工蜂體型也比較小,蜂后看起來病懨懨的。

另一份研究則發現,農業地區的殺菌劑用量和當地野蜂數量減少有關。這只是兩份研究,尚未有任何確定性的結論,但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研究指出,殺菌劑可能不是過去所想的那麼無害。

早期的安全性研究認為殺菌劑是安全的,不過這些研究僅以蜜蜂為研究對象,忽略了許多野蜂也會授粉。同時,早期研究也只聚焦明顯的損害,如蜜蜂1到2天內死亡,忽略了長期的效果,像是殺菌劑是否影響蜂的行為或免疫系統,以及長期的健康與繁殖能力。

銷量持續成長 殺菌劑汙染不受重視

在這些研究招致批評的同時,全球殺菌劑的銷量也穩定成長,2005年營業額80億美元,預計將在2017年達到210億美元。全美多處出現殺菌劑污染的跡象;蜂群多少都會接觸到殺菌劑,讓有些學者開始懷疑殺菌劑是否也是蜜蜂和野蜂數量減少的原因之一。

由於當地農民對於在作物開花、蜜蜂覓食時噴洒殺菌劑有安全性的疑慮,威斯康辛大學昆蟲學家Hannah Gaines-Day的研究團隊啟動一項新研究。研究的對象是5個小型的人工飼養熊蜂群,熊蜂授粉的花上噴洒農業實際用量的殺菌劑──四氯異苯腈(chlorothalonil)。

儘管此研究無法直接推論到真實世界的蜂群,研究結果也帶出明顯的方法學問題,但科學家觀察到熊蜂族群減少、帳棚裡的蜂無法在別處覓食,但是自由活動的蜂可以在沒有噴洒殺菌劑的地方覓食。

另一項研究則發現,紐約州果園中,棲息在接近自然狀態區域的蜂比棲息在農業密集處的蜂要健康;而農業密集處的蜂群,數量和物種都較少。此外,野蜂比蜜蜂更容易受影響,且在開花期避免噴洒殺蟲劑也沒有用。

學者認為,大量使用傳統殺蟲劑,包括過去認為無害的殺蟲劑,讓作物對於蜂的淨效益為負,也就是說,作物可以餵養蜂,理應讓蜂群增加,但是帶有殺蟲劑的作物,卻讓蜂群不增反降。

※ 編按:在農藥的使用上,防治病害者為殺菌劑(fungicides),防治蟲害者為殺蟲劑(insecticides)。引起作物病害之病原種類繁多,可分成真菌(fungi)、細菌(bacteria)、病毒(virus)及線蟲(nematodes)等四大類,其中細菌性病害用抗生素類藥劑治療,真菌性病害則以殺菌劑進行防治。(資料來源:〈植物殺菌劑之使用介紹〉,行政院農委會藥毒所農藥應用組)

【相關文章】

【參考資料】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