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石黑金,再見!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砂石黑金,再見!

2006年04月28日
作者:林憲德(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中華建築中心綠建築委員會召集人)

砂石,是個很特別的議題。(公共電視提供)最近因為中國可能停止對台出口砂石,造成台灣砂石供料短缺、價格飛漲,也造成進口砂石協會向中國央求砂石出口的政治紛擾。政府為此要擴大開採陸砂及河川疏濬,甚至要轉向菲、越進口,以彌補砂石缺口、平衡房價。然而這只是割肉補瘡、飲鴆止渴的作法,根本無法解決長期砂石不當需求與國土破壞的宿疾。

台灣最嚴重的營建環境破壞問題,在於擁有全世界最高比例的鋼筋混凝土建築(以下簡稱RC建築)市場,消耗全球最高密度的水泥量。例如1995年台灣每人平均水泥消耗量高達1258公斤,大約是日本的2倍、美國的4倍、世界平均值的5.22倍。根據營建署的統計,台灣新建RC建築物的比例約佔市場90%以上,但在日本卻只佔27.1%。

根據筆者的研究,RC建築同時也是最高污染的「黑色建築」,與「綠色建築」的鋼造建築相比,其二氧化碳排放量為1.4倍、固體廢棄物為2倍、空氣污染為1.2倍,簡直是地球環境的大殺手。

大家都知道,在先進國家中一般住宅大部分為木造建築,而大型建築物則大半為鋼構造建築,因此RC建築僅存在於少數昂貴的公共建築上。先進國家之建築以鋼構造與木構造為主流的原因,不外乎環保意識與人工高昂使得砂石昂貴,再加上模版工人難尋而使其RC建築造價高居不下。在關西大地震後,日本甚至為了防震而嚴格限制5層樓以上建築使用鋼筋混凝土結構。然而,在台灣卻連20、30層樓以上的建築物,還大量設計成鋼筋混凝土建築構造,不但對耐震安全非常不利,同時也造就盜採砂石之風。

依據礦業局的統計,在建築景氣時,台灣平均砂石年需求量約為10600萬立方公尺,但其中合法的許可量僅佔40%,約有60%的砂石都是非法盜採而來的,其中80%盜採自河川,因而嚴重破壞國土並危及橋樑安全。同時由於RC建築市場的價格競爭造成砂石車超載,造成馬路破壞、車禍頻傳的現象。

然而,為了解決國內不當砂石需求問題,擴大採陸砂是破壞八色鳥棲地的殺雞取卵方法,轉向中國或菲越購買廉價砂石,則是以鄰為壑的不道德行為。

例如中國現有建築總面積400多億平方公尺,預計到2020年還將新增建築面積約300億平方公尺,其砂石所引起的山河破壞將是一大浩劫,甚至現在的濫採砂石之風也不遜於台灣。例如2005年北京市1年建築行業的用砂量約為7000萬噸,其中來自非法砂石加工廠的用砂約占1/3以上。又如2005年在長江上五一、五KW以下的小型非法採砂船有數千艘之多,長江中下游河道上的採砂船隻,幾乎是法定採砂船數量的10倍,在1998年曾造成江西九江大堤崩岸,江蘇省江浦縣七壩河口河床挖深由8~40公尺不等,因而連續多次發生崩岸事件。

廣東近年來每年對砂的需求量達8000萬立方公尺,但目前廣東主要大江大河每年來砂量還不足2000萬立方公尺,供求差距高達4倍多,其盜採砂石之風使得珠江沿岸的橋樑護岸產生嚴重坍塌、滑坡的危險。在廣東的亂挖濫採河砂,曾先後導致潭口大橋、四新大橋、水東橋、人和大橋等橋樑倒塌,2004年東莞東江堤防出現總長9000多公尺的23處險堤。

廣東珠江口因採砂而造成河床下降後,東江、西江、北江的鹹水不斷上溯,使珠海、中山、東莞、廣州部分水廠受到感染,遇到枯水年份,珠江三角洲多數河段都不能滿足用水需求。鹹水的入浸還改變了魚類和植物的生存環境,造成魚類的產卵場遭到破壞,漁業資源衰退,有些品種甚至已消失,給漁業和農業生產造成不良的影響。

砂石問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台灣的砂石問題,在於不合理的超大RC建築市場。其解決之道乃是修改建築法令,限制中高層建築使用笨重的混凝土「黑色建材」,改用輕量化的鋼構造設計,同時對於低層建築物,應積極推動輕鋼構或木構造等「綠色建築」。

目前砂石短缺、房價上揚並非壞事,反而是我國斬斷砂石黑金市場、推動綠色建築之契機,因為廉價的砂石市場只是造成國土破壞的全民買單而已,一時的高房價反而是邁向綠色鋼構造發展的動力。唯有逃脫水泥砂石萬劫不復的魔咒,才有永續發展的台灣。

◎更多訊息請見作者網站:西拉雅研究室

原載於2006/4/26《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