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5日
摘錄自2011年10月25日中央社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中國官員也表示,渤海基本上已喪失漁場功能。
隨著環渤海經濟圈的崛起,渤海水質一落千丈。從2006年到2010年,環渤海經濟圈GDP由人民幣5.5兆飆升到8.7兆,增幅58%;海水污染面積則從1.189萬平方公里(約占15%),增加到1.699萬平方公里(約占22%)。
據表示,當地的錦州灣就曾出現過海底泥重金屬鋅超標2000多倍、鉛超標300多倍、排污口附近7平方公里海灘無任何生物,等等被稱為「死灘」的現象。
報導說,渤海素有「漁業搖籃」之稱,是整個中國北方海洋漁業資源源頭。但是如今渤海魚汛早已消失,就連大陸國家海洋局官員也公開評價,「渤海作為漁場的功能已基本喪失」。
報導引述「2010年中國環境公報」顯示,渤海近岸海域水質差,為中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標為無機氮、活性磷酸鹽、石油類、鉛和鎘。
在這些污染物中,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所佔比例較大,其中無機氮超標率高達95%。這兩種污染物主要來源為農業污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屬於營養物質,可依靠海水自淨能力進行分解、轉化。
鉛、鎘等重金屬以及石油類,則都是工業污染所造成,比例相對較少,但海洋自身卻無法分解,對環境危害更大、影響可長達數十年甚至上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