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餵才是真愛 柴山獼猴特別凶?餵出來的!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不餵才是真愛 柴山獼猴特別凶?餵出來的!

2012年10月05日
本報2012年10月5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圖片來源:營建署民眾對於柴山獼猴攻擊人類、搶背包、入侵商家、民宅等事件,深惡痛絕;但法令也明令不得餵食,仍有不少民眾知法犯法。餵食使人猴同蒙其害,學者指出,柴山(壽山)獼猴因人類長期餵食,失去對人類的戒心,以至於距離太近,衝突不斷;最好是現在就停止餵食,讓獼猴回到野生棲地。

導正人猴關係

柴山獼猴搶食、入侵民宅、進入超商覓食的報導,甚少間斷,光是9月分別有陳姓、劉姓民眾在柴山遭獼猴搶背包,因此受傷;人猴衝突透過媒體報導,柴山獼猴撒潑的形象深植民心。內政部長李鴻源8月南下高雄壽山國家公園時,曾表示民眾餵食彌猴行為,使其覓食習慣改變,造成人猴衝突,並厭惡彌猴,應從源頭嚴禁餵食行為,他也指示,適當裁罰餵食行為,讓獼猴回復自然習性。

壽山處主任歐正興表示,餵食行為早已存在,也曾發生過獼猴傷人事件;壽山國家自然公園自6月公告禁止餵食後,已開出20多張勸導單厲行執法,期能導正人猴關係。

今年壽山處已針對園區內台灣獼猴行為、族群,委託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助理教授蘇秀慧進行調查,並將根據此項研究結論發展教案,傳播正確的觀念,也將於幾處登山口進行環境教育,讓進入園區的遊客先有心理準備,預防人猴衝突的發生。

非典型獼猴行為

柴山獼猴並非一開始就會與人搶食,即使在1990年代,獼猴與遊客的關係也還是維持距離。屏東科技大學副教授孫秀慧表示,壽山的台灣獼猴和人類距離很近,常到步道活動,看到人也不會離開;但野生獼猴對人會警戒,人類體型大,本能上就會躲避。

蘇秀慧說,壽山獼猴因長期以來人類餵食,經驗累積使得牠們失去對人類的警戒,認為人類是食物供應者,塑膠袋就是食物來源,不但不會躲避,甚至會主動接近;人類不給,還會有搶食的行為。他估計,柴山90~100%獼猴行為都是如此,這是學習的結果,而非天性。

柴山獼猴的行為不能代表所有台灣獼猴的行為,這裡的族群數占全台獼猴比相當低。蘇秀慧粗步推估柴山約有1000隻個體,佔不到全台獼猴族群推估數25萬隻的1%;99%野生獼猴,人類幾乎無法接觸。壽山的獼猴形象之所以如此鮮明,是因為媒體報導,增加曝光率。

針對人猴衝突發展對策

歐正興認為,導正人猴關係應優先進行,對民眾說明為何不能餵食野生動物,希望此處的獼猴和人類保持距離。

此次進行的族群量調查之後,將持續監測,如族群數確實超過承載量,有可能會會同高雄市政府,實施獼猴TNR(捕捉、絕育、放回)。

不過蘇秀慧認為數據並不能完全作為經營管理的依據。即使族群數不多,但若人猴互動經驗不佳,甚至衝突不斷,仍應發展策略,針對個案理處,而非控制族群數量。獼猴擅入當地住家以及商家、對居民產生干擾,搶食等行為,都應想辦法處理。

事實上,高雄市已有獼猴監獄用以處罰擾民的獼猴。高雄市農業局在柴山建了約10坪大小的猴子監獄,對於行為偏差的獼猴打晶片,累犯還會終身監禁。雖然知道這些行為是受人類餵食影響,但或許是因為人類社會,關獼猴比關人更容易吧!

食物是改變獼猴的關鍵

蘇秀慧說,有些民眾基於善心,認為不餵食獼猴就會餓死,但這種做法並不正確,應考慮自然承載量,而非以人為餵食,造成猴子族群數增加。

「讓獼猴回到原始棲地找到食物來源」蘇秀慧說,藉由人類行為的節制,當獼猴學習到在步道無法取食,就會回到天然的棲地。「野生動物不會讓自己餓著,會重新適應天然的環境」

因此除了不餵食,站在獼猴棲地復育的立場,壽山一些人為使用而改變棲地的行為(如私闢休息區造成棲地的破碎),降低獼猴的食物來源,也應停止,改以經營其自然棲地替代。

不餵食獼猴知易行難

蘇秀慧在之前接受本報採訪時即表示,台灣民眾不知道如何與野生動物互動,當民眾遇到野生動物就出現不適當的行為,民眾也未能從教育或大眾傳播的管道學習。同樣的呼籲,他又說了一次

「台灣獼猴是壽山珍貴的資源,」而人的行為是可以規範的,蘇秀慧期待透過不餵食、不帶食物上山、不干擾、不接觸等原則,讓人猴各走各的路,才能讓人、野生動物、環境多贏。

民間團體多年前就提出還地於猴、嚴守獼猴「不餵食、不接觸、不干擾」三不政策以及鎖定特定獼猴處理。只是多年過去了,除了科技更進步,讓柴山獼猴的惡名遠播,高雄市也將壽山拱手讓出,唯有民眾自覺性的改變行為或厲行執法,否則只能原點打轉。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