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巴馬啟示錄:環保政策穩定選民信心 | 環境資訊中心
社論

歐巴馬啟示錄:環保政策穩定選民信心

2012年11月10日
作者:莫聞

歐巴馬勝選之夜(攝影:Kevin Gebhardt / WCHI News)美國總統大選高潮迭起,歐巴馬在驚滔駭浪中戲劇性贏得大把選舉人票,順利贏得連任。歐巴馬執政這四年,美國人失業率不見起色、財政懸崖如緊箍咒,如何救經濟成為大選主軸,四年前大選時相當熱門的話題如氣候暖化,完全成為陪襯,兩組候選人幾乎絕口不提,連任內大力支持再生能源、主張加強管制溫室氣體、甚至因關注氣候變遷而獲得2009諾貝爾和平獎的「政績」,他都不樂意拿來當自我宣傳,就是唯恐環境政策成為票房毒藥。

然而氣候暖化、氣候極端化已是科學證明的事實,即使人們不願面對,它還是會自己來找上門。颶風珊蒂毀了紐約和東岸各州,讓選民注意到環境政策在大選中的缺席,連紐約市長彭博都在最後關頭都打破沉默,替歐巴馬背書,認為他才是氣候變遷時代夠資格的領導人。環保團體「環境防護基金會」主席Fred Krupp更表示,「根據數百萬選民的出口民調,珊蒂颶風與氣候變遷是關鍵性的投票因素。」

也許有悲觀的環保人士認為兩位總統候選人在環境議題上是「五十步笑百步」,對環境的重視程度遠低於拚經濟。但事實上歐巴馬相較於羅姆尼,有相對友善環境、更積極因應地球氣候變局的策略,包括他曾說過,「要讓美國從化石燃料最大進口國,轉型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再生能源出口國,並以此提供更多就業機會」;相較於羅姆尼在墨西哥灣漏油餘悸中主張開放近海海上油田,以及阿拉斯加鑽油井開發等,明顯在綠色經濟上有更前瞻的佈局。

歐巴馬一直強調發展再生能源和抑制高碳排放的化石能源,是面對氣候變遷和提高國內就業機會(同時挽救經濟)的雙重解藥。

歐巴馬主政期間,依據法院判例認定「溫室氣體屬於空氣污染物」,讓美國環保署在2012年4月依據《清淨空氣法》,規定新設的火力發電廠二氧化碳排放標準必須減少碳排放達50%,創下美國歷史先例。在歷次G20、G8會議中,也和其他國家領袖一起推動「逐步削減化石燃料補貼,以促進能源自主、創造經濟轉型、提供新經濟工作機會、增加對氣候變遷調適能力」等等共識。

而對化石燃料削減補貼、加強管制的同時,歐巴馬也主張對太陽能、風能等再生能源投資,包括選前主張展延於2012年底到期的風力發電減稅措施。在他任內美國的風力發電成長兩倍,相當於再蓋12座胡佛水壩,也增加5萬多個就業機會。相對的,羅姆尼政見則是主張延續對石油業者的40億財政補貼。

巴馬連任成功,儘管他面對的是一個持續紛爭與對立的國會,施政計畫未必能順利付諸實施,但他仍讓不少環保人士寄予厚望,包括他受到期待要推動更嚴格的車輛燃料效能標準,以及更全面執行清淨空氣法,對發電廠等事業的汞污染等危險物質制定更嚴格的規範,持續對再生能源減稅等。

許多媒體觀察家已從多角度分析歐巴馬勝選因素,惟缺乏環境層面的觀點,希望此篇分析能提醒主政者,儘管短期來看提倡環境友善的政策是「反經濟」的票房毒藥,但面對持續暖化的危機(全球最大會計事務所PwC最新報告已預測全球可能在世紀末暖化超過6℃),和不知何時會找上門的極端氣候,這次的美國大選經驗顯示,對氣候困局有所準備的候選人,更容易受到選民的信賴和託付。

※ 歐巴馬 VS 羅姆尼:

歐巴馬

羅姆尼

  • 能源自主:加強發展再生能源,抑制對化石燃料的補貼。
  • 採取嚴格管制措施搭配碳交易機制,管制碳排放。
  • 接受氣候暖化的事實,採取行動應對氣候暖化。
  • 能源自主:靠節約能源、核能、生質柴油、酒精燃料、並開發外海與阿拉斯加油田。
  • 主張環境要靠市場機制來解決。
  • 再生能源與節能,以鼓勵代替立法強制。
  • 反對京都議定書,氣候暖化懷疑論者。

參考資料:美國大選觀察網站2007- 2012 candidate-compariso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