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水圳命運大不同 神岡浮圳力爭古蹟保存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百年水圳命運大不同 神岡浮圳力爭古蹟保存

2014年07月25日
本報2014年7月25日台東、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騎著腳踏車的金城武,白襯衫微微張揚,在池上伯朗大道兩旁稻田襯托下更是鮮明。

讓稻田綠油油的關鍵,來自周邊的浮圳,數十年來忠實引水澆灌良田。2004年台東縣政府將浮圳公告為歷史建築,今年再劃入萬安老田區文化景觀內,備受推崇。然而,位於台中市,具有近300年歷史的神岡浮圳,就沒這麼幸運,因為一條工業區聯外道路的拓寬,面臨位移的命運,當地文史工作者發起搶救,申請文化資產審議,期能名列古蹟。


盛土圳以浮圳西水東引。攝影:廖靜蕙

池上浮圳灌溉農田  列歷史建築

從新武呂溪引來源自中央山脈的溪水,灌溉海岸山脈下的農田的池上浮圳,又名「盛土圳」,全長1,195.5公尺,最寬處約10公尺,最高處近6公尺。「盛土」象徵雙手捧土合力完成,興建於1921年,是1878年興建的新開園圳(池上大圳)之延伸,見證平埔族、高砂族以及漢人合力開墾的歷史,至今仍為池上平原的灌溉水源。

百年來浮圳不斷提供著糧食生產所需的水源,也創造獨特的景觀。池上鄉保留著農業生產,讓浮圳的功能不被遺忘;但一些工業化、都市化腳步快速的農村,隨著農業式微,水圳的功用也被忽視。

都市防洪角色

文史工作者廖先生即指出,隨著極端氣候表現,這些農田水利系統在都市發揮了防洪的效果,以台中市葫蘆墩圳為例,每當颱風警報,從源頭關掉水源淨空水道,整個水道就成了承受大雨的容器,幫助都市排除積水,防止洪氾。

福蘆墩圳引來大甲溪之水,大甲溪稱得上是台中市母親之河;透過水道圳路進入農田,生產糧食,也扮演儲水的角色,過濾多餘的雨水,下滲成為地下水資源。

水圳位移疑慮多

因此,當位於葫蘆墩圳下游的神岡浮圳,為了台中市政府「神岡豐洲科技工業園區聯外道路(浮圳路拓寬改善工程)」拓寬,而需填平1.6公里並且移位,便引起社會關注與質疑,更何況浮圳旁的道路原本設計為農路,卻要拓寬讓大卡車隆隆行駛。

廖先生表示,浮圳位移之後,溝面1公尺變成馬路,再往旁徵收土地,和民宅之前沒有保護措施,相距只有1~2公尺,若無法確保工程品質,一旦出現施工瑕疵,水圳崩塌可能危及民宅。

聚落發展靠浮圳

廖先生指出,葫蘆墩圳在歷史上,是繼彰化八堡圳後,民間自力開發的第二個水利系統,歷史將近300年;神岡浮圳這一段,是人工營造的架高水道,從圳頭的五大汴就分出一條往西的水道,就是浮圳,一開始寬,匯集水流,然後逐漸變窄,提高水的位能,得以繼續往下流到終點圳堵村,聚落也是因為浮圳得以形成。

水圳的外圍是堅實的大石頭,保護水道不易崩垮;內部則利用黏土、稻草密實以留住水,蘊含人工智慧,仍為現代典範。

廖先生說,當地每日晨昏朝陽落日悅目,農民用來擋風保護作物修建整齊的竹林,獨具一格;圳堵里短短100公尺內,就能看見水圳90度轉向;浮圳邊安靜的村莊,連針掉在地上都聽得到聲音。這些美景,都因浮圳所形成的人文風景。


浮圳人家。圖片來源:神岡守護聯盟

只是道路拓寬尚未施工,兩旁農田已開始變賣,可以想像,開完路農田綠地可能豎立工廠、農舍,改變當地地貌。

爭取列古蹟原地保存

讓百年浮圳原地保存,台中教育大學講師黃慶聲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提報古蹟,於16日送台中市政府文化局,期待有機會進入文化資產審議。他說,浮圳具有多樣性文化資產價值,見證漢人唐山過台灣之後,和平埔族共同開發水圳,因水利開發,立足繁衍和平共處的里程碑。

黃慶聲說,現在路邊看見的是1980年改建為水泥化的 U型溝槽「圳道」,幾次公聽會上,建設局據此質疑只有40年歷史;其實在此之前,圳道是傳統土堤構築,每年歲末枯水期都需維修,農民稱為「修破埤」簡稱為「破埤」。水泥化之後,才不須破埤。

他指出,其實更具歷史性、特殊工法的是圳道下方的「土堤」構築,280年來承載著水圳道,堪稱歷史建築或古蹟。為了從大甲溪取水灌溉,利用地勢高低構築水圳。從最早期的下埤圳系統向西延伸,在平地上建築土堤,讓水沿著土堤,形成浮圳,一路輸送到大肚山的圳堵。

台中市政府文化局已受理古蹟申請,將邀集委員現勘,再決定是否進入文化資產審議。若進入審議程序,就是「暫定古蹟」,法令位階等同古蹟,審議期間不能破壞。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