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來自台東的賞鯨照片,讓鯨豚研究員與解說員們大為興奮,原因為何?由左到右4隻海豚,哪隻「來」頭不小?
「來」在哪? 辨識關鍵:看背鰭
「那是『來』!」台東賞鯨船晉領號的解說員徐義法11日將出海時所拍得的鯨豚照片一放上網路,「來」的老朋友們馬上驚呼,競相走告「來」回來了!
照片裡4隻海豚都是台灣東部外海經常出現的瑞氏海豚(花紋海豚),如何認出「來」?答案就在背鰭,每隻花紋海豚身上都刻畫著獨特的花紋。照片最左邊的那隻就是「來」,因為牠的左側背鰭就有著形似簡體字「來」的刻痕。
但照片拍到的是花紋海豚右側,那麼照片背面鯨豚左側之謎如何解開?這就要歸功於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多年的追蹤研究。黑潮基金會與多羅滿賞鯨公司利用賞鯨船出海的機會,共同建置花紋海豚識別資料庫。2010年黑潮基金會透過背鰭的缺刻跟傷痕比對,終於揭開「來」的右側身世之謎。
人工比對10萬照片 揭開「來」的故事
透過十多萬照片的人工比對,「來」與台灣海岸的故事一點一滴被拼湊出來。2002年「來」路經花蓮,在當年的幻燈片,我們第一次與「來」相識。
相隔7年,2009年再次發現「來」到花蓮的紀錄。之後每年「來」都會經過花蓮,當「來」在2013年缺席時,憂心不已的朋友們還曾發起網路協尋。
帶著舊的印記與新的刻痕,今年「來」首次出現在成功。遠遊的老友平安歸來,大家掛記的心終於放下!
用身體寫下 獨一無二的成長日記
鯨豚研究人員形容,花紋海豚是「用身體寫日記」。花紋海豚身上的紋路是狩獵覓食、生存抵抗、同伴打鬧、伴侶爭奪留下的痕跡,齒痕、咬痕、刮痕,一道道都是成長故事。當紋路變得密密麻麻,那就是老了。因著這樣的印記,每隻花紋海豚在辨識人員的眼中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大翅鯨、虎鯨也有專屬的獨特性,透過斑點、缺刻、刮痕等做為個體辨識的依據,但海洋公園裡常見的瓶鼻海豚、台灣東部常見的飛旋海豚則無明顯差異特徵。加上個體小、移動速度快、不易拍攝等因素,目前無法為每種海豚做個體辨識。
經過個體辨識,研究人員得以看見個別的鯨豚行為,進而分析其社群習性、棲地、壽命與社交關係等。對賞鯨人而言,牠們不再是海裡的任何一隻海豚,而是「來」、是「阿通伯」,或是「李慕白」。
各界合作建資料庫 盼更瞭解鯨豚習性
照片裡其他3隻海豚叫什麼呢?黑潮基金會目前已經比對出200多隻台灣海域出現過的花紋海豚,下一個工作就是比對「來」的同伴。這些年伴隨「來」出現的是朋友還是家人,是同一批海豚或是年年不同,這些問題都有待進一步研究。
目前台東成功、石梯坪、花蓮的賞鯨公司都已加入鯨豚資料庫的建置,透過不同區域的合作與記錄,鯨豚活動的習性與移動模式將更為鮮明。未來,將朝建立跨國鯨豚比對的方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