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台灣獼猴需要餵食? 學者:不要餵最好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野外台灣獼猴需要餵食? 學者:不要餵最好

〈獼猴健康與族群經營管理〉系列報導之二

2014年11月01日
本報2014年11月1日高雄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從攤商中取食水煮玉米、茶葉蛋,從遊客身上搶奪蝦味先、洋芋片,台灣獼猴看似吃香喝辣,卻非其本性。雖然有些民眾基於善心,長期不厭其煩、花錢、花心力準備食物,確保台灣獼猴不會挨餓,卻可能引發一些效應,反而不利於獼猴。根據學者3年來於二水豐柏步道的調查,搶食不但造成人猴衝突,也增加不同位階猴子間的衝突。

台灣獼猴吃香喝辣其實是學習而來的,圖為壽山上的台灣彌猴吃著蝦味先。(攝影:陳綺鄉)

保持距離最好

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助理教授蘇秀慧研究團隊,3年來於彰化二水、南投民間交界的林地進行研究調查,並於研究區域內規劃13條樣線,除了豐柏步道的猴群,其他猴群對於人類有警戒;而人類餵食使得當地猴群往豐柏步道集中。

豐柏步道人猴互動頻繁,機率約45.3%,這些互動包括人意圖靠近獼猴的「縮短空間距離」、有一方感受到敵意或感受到緊迫的「敵意互動」、人類餵食猴子以及猴子搶奪人類食物。研究團隊以每週3天的調查頻率,得出敵意互動每小時1次,搶食則每2小時發生1次。

蘇秀慧解釋,有些人會想接近猴子,反而讓猴子急於拉開距離,大部分的猴子會遠離;當遊客對獼猴有敵意的行為,則有部分猴子會停留對峙、顯現敵意,衝突也由此而生。

吃香喝辣餵出來的

研究團隊調查台灣獼猴被餵食或搶食的種類,包括蔬果、水煮玉米、茶葉蛋、加工食品。

一開始猴子並不會吃人類煮熟的食品,即使人類餵食也不吃,但今年觀察到已經會吃水煮玉米、茶葉蛋,蘇秀慧認為,若持續下去,可能也和柴山的猴子一樣會吃人類加工過的食品,例如餅乾。

已知台灣獼猴的食性,來自各式各樣植物可提供食物,如葉子、果實等,也會吃一些昆蟲。

豐柏步道餵食者,包括經常性餵食者、遊客、攤販。經常性餵食者每天專程準備大量食物,沿著步道放置,讓每隻猴子都吃得到。其次,遊客臨時性餵食則通常在步道前端就餵完了;而台灣獼猴也會在攤位上取食,使得攤販普遍存有敵意。

台灣獼猴已習於從人類獲得食物,因此會花時間在步道周圍流連對人類食物的熟悉度,也造成猴子會吃殘渣、鳳梨皮,即使是丟到垃圾筒的果皮廚餘也會撿食。。

搶食行為不但發生在人猴之間,研究團隊也發現,也增加了猴猴之間的衝突。研究團隊觀察到,從人類搶食的獼猴,社群地位通常都比較低,而位階較高的猴子,則等著從這些猴子身上搶奪食物,因此也造成猴群間上演全武行。

步道管理仍以避免餵食為主

由於豐柏步道有入口的設置,因此比壽山開放式的空間,更易於管理。

蘇秀慧建議,管理策略可於步道入口管制車輛進出,遏止經常性大量餵食行為。另外,攤販出現會影響人與攤販之間的互動,可依據相關法令規範不得販賣食物;而在遊客方面,則以教育宣導,說明餵食可能造成猴子的影響,降低人猴衝突。

蘇秀慧指出,此地位於南投林區管理處林班地、參山國家風景管理處,行政管轄則有二水鄉公所及彰化縣政府,不過,鄉公所或縣政府缺乏如高雄市規範野生動物餵食的自治條例,在管理上只能依據林班地相關管理辦法,或「風景特定區管理規則」。

依據「風景特定區管理規則」第13條「隨地吐痰、拋棄紙屑、煙蒂、口香糖、瓜果皮核汁渣或其他一般廢棄物」、第22條依發展觀光條例第64條規定處罰、發展觀光條例第64條可處以3000~15000元罰款。

對於台灣獼猴,還需了解高海拔族群以及在地化防治對策

台灣獼猴學名Macaca cyclopis是由英國自然學者史溫侯(Robert Swinhoe)命名,早在1863年他的「福爾摩沙哺乳動物」報告中,就提到台灣獼猴會侵入甘蔗田或果園,讓農民傷透腦筋。

全世界獼猴屬有22個物種,cyclopis是指圓的,學名意指「圓頭的獼猴」,英文名為「Formosan macaque」,是台灣特有種,屬於舊世界猴。17世紀時,當時的荷蘭人稱柴山(今之壽山)為「猴山」,台灣獼猴的模式標本就來自柴山。

台灣獼猴廣泛分布於台灣各地山區,從平地到3200公尺的高山皆可見其蹤跡;群居、母系社會,推估平均壽命估計約為30~40歲。

最早研究台灣獼猴的學者,一般都認為是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吳海音。蘇秀慧表示,目前台灣獼猴的研究如屏科大裴家騏研究團隊針對台灣獼猴保育醫學研究,跨足疾病、流行病學,以及和人互動頻繁的物種之間,交互影響的現象;東海大學林良恭研究團隊則針對台灣獼猴農作物利用所引發的衝突,建置防治管理機制。

蘇秀慧指出,目前較缺乏高海拔台灣獼猴的研究,而在野生動物利用農作物引發的衝突中,則需在地化的研究以及防治對策;另外,台灣獼猴或野生動物和人互動,是絕佳的環境教育素材,應善加利用。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