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肉強食後的島嶼-小琉球 | 環境資訊中心

弱肉強食後的島嶼-小琉球

2001年10月11日
編輯室彙編

一.白沙碼頭

當第一班船駛進白沙碼頭時,小琉球的一天就開始了。

白沙碼頭永遠都像是一齣歌舞劇的序幕,所有的重要人物都聚集在這裡演出,她是小琉球主要產業活動的中心,一齣戲是不是能夠獲得永生的支持,連演幾千場沒有限度的奢華下去,就在於這個開場序幕是不是永不耗竭。

場景是這樣的:從豪華客輪走下來的,除了從東港通勤的公務員以外,大部分就是戴著遮陽帽、掛著太陽眼鏡、一身休閒打扮的觀光客﹔第二波從船上卸下的則是小琉球居民一天活動的縮影,包括報紙、蔬菜、雜糧,還有一籠籠的鴿子﹔常常,捧著神像的進香團遊客也夾雜在人群中。

在另一邊,賣珊瑚、星砂、土鬼、寄居蟹的婦人早就擺好攤位等著﹔最著名的打不倒的賣魷魚婦人開始一一要求觀光客嚐鮮﹔而海底玻璃船的領隊舉著黃旗在一旁準備時﹔蓋上帆布裝上廣播器的觀光卡車也塞到這個小小的碼頭來。

這只是一艘客船的效應。

和客輪停在同一個碼頭的,還有大大小小將近百艘的漁船:船上有雷達、外勞和衛星導航的是可以遠達印尼、千里達甚至南美洲的遠洋漁船﹔比較小型隨波搖晃的是到巴士海峽作業的近海漁船﹔只有幾柱塑膠管靠成一片竹筏的是討沿岸的"竹排仔"。

看到這些景像,你會以為這齣劇的後台很大。

小琉球的總面積是6.8平方公里,登記的戶籍人口數有一萬多人,人口密度大約1470人/m2,是所有離島之冠。小琉球的海岸線長約12公里,沿岸有大大小小人工港澳總共七個,平均不到2公里就有一個人工港澳。小琉球的漁業人口曾高達100%,目前仍有70%的居民以漁為業。民國八十六年的台灣珊瑚礁生態總體檢中,小琉球附近海域的珊瑚破壞率最高,有百分之五十到八十的珊瑚遭到破壞。

這個你不知道的島嶼,是一個過度開發的地方。

到底是什麼破壞了上帝的物競天擇?不是向來都是讓生物自由競爭、自然發展,所以自然界的法則才會這麼完美不破的嗎?弱肉強食的生存法則難道是讓人與自然失去平衡的真理嗎?

二.魚和漁夫

很難說出一個確切的年代,人們只是在模糊的記憶裡去尋找曾經輝煌的痕跡。每個人都可以告訴你在他們小的時候,海底的景像是如何地像國外頻道裡的節目,有抓不完的魚、有看不完的珊瑚、還有採不完的白沙。

那現在呢?

小琉球的漁夫都不在家,因為他們都到國外捕魚去了。

漁夫們很慶幸漁船結合了現代化的科技,不但可以隨時傳真氣象圖,還可以用網路確認船的經緯度,連魚在哪裡都有探魚機。那麼這些最新的漁船設備是不是讓漁夫捕到了更多的魚?

"現在魚卡少了啦! "漁夫說。

廿一世紀的漁夫不怕風浪、不畏迷航,就是擔心沒有魚抓。到底這些最新科技是幫漁夫捕到更多的魚,還是讓魚愈來愈少,愈來愈難抓?「動力」是漁業發展的轉捩點,過去以人力划槳的年代,漁船的活動範圍小,捕魚的效率自然就低﹔自從漁船紛紛裝上馬達之後,追逐魚群有如神助,任何一種洄游魚類都逃不過馬達的競賽。

然而,雪上加霜的是小琉球"一網打盡"的捕魚技術。根據當地的漁民所述,小琉球的漁業精華是東港每年「黑鮪祭」中抓捕鮪魚的"沿繩釣",但是從台灣本島過來分享漁業資源的漁船,用的卻是拖網或三層網的方式。

所謂的拖網,是用超大魚網將海裡上、中、底層魚類全部一網打盡﹔而三層網指的是魚網的網目分為大、中、小三種尺寸。因此所有的魚不論遠、近、大、小,全都在魚網的圍勦下必死無疑。

靠海維生的小琉球,在失去食糧之後,終於遠走他鄉,發展遠洋漁業,留下沒有魚的海洋。

這樣的結果是來自於自然發展的趨勢,是物競天擇和弱肉強食的法則下所自然發展出來的趨勢。當我們愈用人為的方式去扭轉自然,我們就愈接近自然法則的核心-過度膨脹的物種,已經開始要去思考生存和永續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