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互相關心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人文

萬物互相關心

2006年07月09日
作者:蓋瑞‧科瓦斯奇;譯者:劉佳豪

伊曼紐‧康德(Immanuel Kant)寫道

在我腦海中有兩件令我感到敬畏的事

一是繁星閃爍的星空

一是內心的道德感受



但人類是唯一擁有道德感的動物嗎

其他生物有對與錯的觀念嗎

我們絕不是惟一一種

會被慈悲和關懷所激勵的生物

事實上

動物界裡也充滿了利他主義的表現

傳統上,良心被認為是靈魂的座椅,是對善與惡的認知,它有能力從中做出選擇,這些被認為是人類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如果我們認為動物在道德及生物學上是我們的同類,一樣擁有仁慈、勇氣及其他「人類的」美德,那我們將要如何改變對待其他生物的態度呢?生物行為學家喬治․羅曼斯(George Romanes)也許會有答案,他講述了以下這些關於動物且不可思議的英勇行為:

羅曼斯有一位博物學家的朋友,正在收集鳥類的樣本。有一次,他開槍射中了一隻燕鷗,那隻鳥受傷落入海中,而他的同伴們則在空中盤旋不走。在朋友的照顧下,那隻受傷的燕鷗開始往海岸的方向漂移;同時,獵人也準備要前往領取他的戰利品了,但令他感到驚訝和意外的是,他看見兩隻沒受傷的燕鷗,「抓住他們那隻無法行動的同伴,他們各抓住一邊的翅膀,將他抬離海面並往海的方向離去。」此外,還有兩隻鳥跟隨在他們後方。在那隻受傷的鳥被帶離五到六公尺半後,被輕柔地放了下來,「然後,另外兩隻一直跟隨在後的鳥,就以同樣的方法將他再度抬起;就這樣,他們輪流運送那隻受傷的鳥,直到將他帶到距離很遠的一顆岩石,才將他安全地安置在上面。」

在恢復冷靜後,獵人再度準備要去取回那隻受傷的燕鷗,不過當其他的燕鷗注意到他後,便整群地飛了下來,好像要阻擋他的去路一樣;另一方面,那隻鳥又再度被其他鳥救走了……

「如果我執意要的話,我還是能阻止他們的,然而在這種情況下,我的情感阻止我這麼做,我很樂意讓他們完成這項仁慈的舉動。」

善有善報!如果團隊合作、自我犧牲及遭受攻擊時的勇氣,是精神上的美德,那麼這些鳥都已表現出道德的特點。我們怎能射殺這些動物呢?擁有如此勇氣與憐憫心的動物,不應該被用來當作射擊練習靶。

雖然他們的忠誠跟我們的不同,但動物也有忠誠心;雖然他們的同情心對我們而言很奇怪,但他們仍有同情心。當然,並非所有動物都是群居的,且也只有少數的動物有利他主義的行為;縱然不是所有動物(也並非所有人類)都有道德觀或是能辨別是非,但他們跟我們一樣會受苦,受了傷也會流血,在不同的皮膚下,不管是光滑的、毛皮的或羽毛的,我們都是相互關聯的。

我們和其他生物都是親屬,所以應該要仁慈地對待他們;而克服物種歧視──一種僅是人類優越感的幻覺,將是我們的道德及精神進化的下一步。

※ 本文摘自《我的靈魂遇見動物》(The Souls of Animals),柿子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
※ 本文不適用網站CC授權,如需轉載請洽柿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