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花蟛蜞菊 (下) | 環境資訊中心

雙花蟛蜞菊 (下)

2001年12月13日
作者:楊宗愈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副研究員) 攝影:楊宗愈

圖4.雙花蟛蜞菊的頭狀花序,是在枝條的頂端生長。雙花蟛蜞菊的頭狀花序,是在枝條的頂端生長(圖4),一般有3~6枚,直徑約圖5.雙花蟛蜞菊的舌狀花僅有一輪,花冠先端2~3裂。1.6~3.0公分長;花梗長短不一,約1.5~5.5公分長。在頭狀花序外圍的舌狀花約6~15枚,僅有一輪(一圈),黃色,不具生殖能力;花冠一枚,長橢圓形,長約8~13公厘,先端2~3裂(圖5)。位於花序中央具生殖能力的筒狀花(管狀花),也是黃色,花冠僅約5公厘長,先端5裂,呈螺旋狀排列,開花次序是由外向內開放。瘦果通常呈三或四角型,起初為黃綠色(圖6),成熟時轉為棕褐色(圖7)。

圖6.雙花蟛蜞菊的瘦果初期為黃綠色。雙花蟛蜞菊普遍分布於印度、 東南亞、太平洋諸島、華南地區、台灣及日本。在台圖7.瘦果成熟時為棕褐色的雙花蟛蜞菊。灣,雙花蟛蜞菊是蟛蜞菊屬中最常見的一種(本屬在台灣原生有3種,包括5個分類群),次則為天蓬草舅(W. prostrata (Hook. & Arn.) Hemsl.)也是廣泛分布於全台海邊;而一般學校、公園、住宅區常見的蟛蜞菊,則是引進且已經馴化的種類──南美蟛蜞菊(W. trilobata (L.) Hitchc.)(一名「三裂葉蟛蜞菊」)(圖8)。

圖8.目前在我們周遭最常見的南美蟛蜞菊,卻是一種馴化的種類。雙花蟛蜞菊在蘭嶼也是全島可見,達悟語(雅美話)叫做「anoyui」,除了是當地人認知的「羊的食物」外,本種名稱亦出現在「新屋落成祭等歌謠」中,用以表達勤勞的人常常會在海邊活動,故將生長快速的雙花蟛蜞菊踏出一條路徑來(註)。由此可知雙花蟛蜞菊在蘭嶼是如何的眾多囉!

(註):在蘭嶼植物系列介紹當中,有關蘭嶼名稱及用途,主要引用自鄭漢文校長的「雅美族的民俗植物」(1996)一文。

【文章連載】雙花蟛蜞菊 (上) (下)

科博館專欄》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資料,「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贊助。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網址:http://www.nmns.edu.tw/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網址:http://fnmns.nmns.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