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15聯合國氣候協議 情況並不樂觀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展望2015聯合國氣候協議 情況並不樂觀

2015年02月12日
本報2015年2月12日綜合外電報導,陳文海編譯;龐中培審校

去年12月1日至12日,來自近兩百個國家代表在秘魯的利馬開會,針對今年將在巴黎舉行的公約會議進行締約國會議(編按:締約國指的是有簽署《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國家)。

受迫於近期的關於洪水、熱浪、海水酸化和海平面上升等科學警訊,中國、印度、美國和歐盟接連承諾採取行動之後,2015年對抗全球氣候變遷的協議看似更有可能達成,但任何協議都有可能弱化,而無法有效遏止氣溫攀升。

2015聯合國氣候協議,情況並不樂觀。(來源:greensefa)

國際同心為2015年大會努力

2009年聯合國哥本哈根氣候變遷大會以失敗告終之後,為了有助於逆轉1990年以來溫室氣體上升45%的情況,國際正朝向目標更簡易且野心較小的計畫,以國家為導向形成共識當中。

相較於哥本哈根會議時的情形,「我們的處境是比較好的。」2009年擔任聯合國氣候變遷部門主持人波爾(Yvo de Boer)如是說。他現在任職於幫助貧困國家的全球綠色成長機構(Global Green Growth Institute)。

目前氣溫已經上升攝氏0.85度。波爾說:「我從來沒有期待過巴黎公約能夠有效避免氣溫上升到攝氏2度。」希望在巴黎的會議中,各國代表能夠想出方法,在接下來幾年促進相關國家形成政策,以限制全球均溫的上升,使其不超過以工業革命前為基準的攝氏2度的範圍極限。

總溫室氣體排放量超過世界一半的中國、美國和歐盟表示,他們希望在巴黎能達成某種程度的全球性協議,以大幅地提高使高峰會成功的機會。哈佛大學環境經濟學程的主任史塔文斯(Robert Stavins)說:「我們預期巴黎會議的結果將比哥本哈根會議更好。」他也提到:「在2008到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時)的期望太高了。」

中國表態有利於協議形成

為了使協議能夠順利形成,新協議的草案更加寬鬆。此草案脫胎自聯合國現行的《京都議定書》。《京都議定書》責成歐盟和一些富有國家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直到2020年,但是其規範的排放量只佔全球的14%。

上個月,歐盟設立了目標,要在2030年以前用再生能源取代石化燃料,減少以1990年時為基準的40%的排放量。

另外,在11月11日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習進平和美國總統歐巴馬的聯合聲明中,美國也設定了目標,要在2025年以前,以2005年為基準減少26~28%的排放量,也就是相較於聯合國基準年1990年減少14~16%。

同時,中國也聲明將在「大約2030年」前抑制排放量的上升。這是第一次中國設出高限,但是北京並沒有提出任何來自中國學術機構的數據或研究報告,以佐證他們的排放量將能夠在2030年以前停止增加至30%。

而歐巴馬的目標面臨了敵對國會的挑戰。即將上任的美國參議院多數黨領袖麥康納(Mitch McConnell)譴責這樣的中美共識在16年內並沒有要求中國任何事,而美國卻面臨了極具威脅性的「大浩劫」。

雖說如此,北京提出了抑制排放的目標,這將大幅增加聯合國和各國交涉的能力。史塔文斯說:「這對其他大型新興經濟體(如印度、南非和巴西)產生了巨大的壓力。」

美國國家海洋大氣管理局(U.S.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的資料顯示,儘管最近美國出現了氣溫驟降的現像,但今年是19世紀初有記錄以來最溫暖的一年。

今年年初油價從一桶110美元下降到80美元,如此可能降低對風力或太陽能等更乾淨能源的投資。

在其他近期的轉變之中還有一件事:援助國保證將投注93億美元到新創的綠色氣候基金(Green Climate Fund),以協助開發中國家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和適應氣候變遷。小島國家聯盟主席(Alliance of Small Island States)摩賽斯(Marlene Moses)說:「這是重要的第一步。」但是要協助開發中國家還需要150億美元。

另外,比起自然的變化,人類活動才是自1950年以來氣候變遷的主要原因,聯合國氣候科學家小組一系列的報告提高了關於此事實95%的確定性。

※ 本文為教育部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簡稱SHS計畫)所屬南區區域推動中心,舉辦「環境新聞編譯工作坊」之成果展現,特別感謝《科學人》編輯群協助審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