濁水溪揚塵整治 PM10降 「吃飯攪砂」日數降低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濁水溪揚塵整治 PM10降 「吃飯攪砂」日數降低

2015年03月17日
本報2015年3月17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環署與水利署、林務局合作治理河川揚塵,17日發佈成果,包括濁水溪等6條溪流的PM10不但平均濃度降低,PM10>100μg/m3 的 不良站日數也減少了,所謂「吃飯攪砂」的現象已獲控制。

六河川的PM10有所下降

空保處處長陳咸亨指出,他們首波選定濁水溪、烏溪、卑南溪、高屏溪、大甲溪、大安溪等6條河川,展開4年整治計畫,完成2660公頃的工法施作與1131公頃的防風林新植、復育,並與地方政府聯手,去年的PM10濃度已見降低,民眾陳情案件也大幅減少。下一波整治將加入花蓮溪、秀姑巒溪與蘭陽溪。

陳咸亨表示,河川揚塵源自地形地質、東北季風等自然因素,但人為破壞也是原因,如開放汛期後進入高灘地種西瓜,除了整地還噴灑農藥,破壞了原有植被;而政府的水資源管理、保安林解編政策也可能是因素。

河川揚塵多為PM10,但也有約3成是細小粉塵PM2.5。相較於PM2.5難以察覺,PM10較為有感,早在百年前就有濁水溪漫天沙塵的史料,遭形容是「吃飯攪砂」,也讓居民眼、鼻、喉嚨不適,衝擊心血管、哮喘患者與長者、兒童健康。

而此揚塵防治計畫主要是設法增加砂粒含水程度,以「水覆蓋」與「綠覆蓋」兩種方法來進行。水覆蓋法有攔水土堤、蓄水池塘、水梯田、布設水線等工法;綠覆蓋則是植草與保育林。

林務局組長李允中表示,雖然水覆蓋能快速得到效果,但養灘、養海岸,讓植物能自然復育在當地繁衍才是更永續的作法。

林務局進行植生復育,是「綠覆蓋」

濁水溪揚塵狀況一向最嚴重,PM10主要衝擊地區為西螺麥寮一帶,不良站日數從2013年的11日,降為2014年的8日;PM10年平均為60.04,仍高於其他河川。

濁水溪不良日數下降,但仍遠高其他

面對今年水情乾枯,一向豐枯差距大的濁水溪讓各單位提防,除了進行相關防治,負責管理當地的第四河川局,也加強要求在高灘地種植西瓜等作物的農友,如整地時間、鋪蓋稻草等。

至於是否可藉由調配上游的集集攔河堰來改善濁水溪揚塵,例如在枯水期放水?集集攔河堰管理中心主任陳振欽表示,雖然此方案在環署跨部門的平台中有討論過,但目前水情吃緊,集集攔河堰雖將維持25CMD的生態基流量,卻在農業用水面臨缺水下,也並無另外再放水的計畫。陳振欽更澄清,依據研究調查來看,濁水溪揚塵狀況與集集攔河堰並無直接關係。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