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載自 中外對話
隨著中國「新絲綢之路」的發展,眾多大型基礎建建將在偏遠地區建設,這將給亞非國家環境帶來深遠的影響。
最近,中國公布了備受爭議的「一帶一路」戰略行動方案 ,計劃將中國經濟與亞、非、中東和歐洲的經濟結合起來。 「一帶一路」戰略又稱為「新絲綢之路」,涉及建立新的公路、鐵路和港口網絡,以加強貿易、投資活動和人文合作。
該戰略將對亞非各國產生深遠影響。戰略下的大型基處建設將穿越喀拉崑崙山脈和緬甸北部地區,很可能會威脅環境。
中國預計,參與該戰略的企業和投資者的總收益將達到21萬億美元 。戰略下的3條經濟帶分別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南方絲綢之路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相當於延續了歷史上連接中國與西方的貿易路線。
戰略頒布正值一個關鍵時期。 中國目前的發展軌跡需要欠發達的內陸地區共同實現經濟增長。 這就需要一個國際性計劃 ,既能出口製成品,又能從非洲和中東地區進口亟需的原材料。
儘管飽受質疑,「一帶一路」仍不失為中國提高全球影響力的一項宏大戰略。 中國領導層常把「由外至內」掛在嘴邊,而「一帶一路」更多的是一項以滿足國內經濟需求為首要目標的外向型發展戰略。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自己的政治生涯和黨的前途都寄託在了這一戰略上,希望它可以在重建經濟和推行改革上發揮重要作用。
因此,評估這項戰略應從相關項目的實效入手,例如一條計劃穿越寮國的鐵路(投資將超過寮國年度GDP )和環繞非洲海岸的7個大型港口等。
「一帶一路」戰略的建設將超過10年。 因此,習近平主席能否憑藉該戰略帶來的實際利益及時抵擋住經濟增長放緩,則是進一步審視該戰略的重點。
一些分析人士認為,該戰略中包含的一系列低迴報的融資計劃和援助政策,是中國政治戰略的一部分,旨在用貿易優惠政策和金錢安撫因南海領土爭端而十分不滿的鄰國 。 美國智庫史汀生中心的研究員兼中國外交政策專家孫云認為,該戰略絕不僅僅是軍事上和政治上的算計。
她說:「該戰略主要是一項服務於中國經濟改革和出口需求的經濟性活動。獲利的不僅僅是中國,還有整個地區。」
美國的馬歇爾計劃(The Marshall Plan)不僅是歐洲經濟復甦的基石,也為布列敦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等國際體制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拿它與「一帶一路」戰略作比較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雖然無法保證這一戰略能如中國所預期的那樣給地區和世界帶來經濟利益,但值得一提的是「一帶一路」戰略不同於馬歇爾計劃,中國既不會將自己的經濟改革模式強加給世界其他國家,也沒有必要通過這一舉動來改善自己軟實力。
中國的公關危機
「一帶一路」戰略儘管聲勢浩大,卻不易讓人接受。 中國與東南亞大陸國家的經濟發展一直不太平衡。
越南一直以來緊跟中國出口導向型經濟的發展模式,卻積累了大量經濟問題,如果換一條發展道路,可能不至如此。 此外,即使是寮國、泰國甚至越南這樣貧窮國家生產出的產品,都比「中國製造」更受歡迎,而且目前還沒有證據顯示,後者的形像有好轉的趨勢。
而在寮國、緬甸和柬埔寨等國,中國的海外企業在環境保護和勞工權益等方面的表現可謂一塌糊塗,也沒有證據表明這些企業在社會責任方面有任何改進。
此外,習近平的反腐行動可能暴露了很多中國海外企業在基礎建設中普遍存在的行賄受賄問題。 同時,習近平主席也承諾將打破國企巨頭的壟斷,並將目標直指建設和能源企業。 那麼,由誰來建設「一帶一路」工程就不得而知了。
國際物流專家、 孟中印緬經濟走廊 (南方絲綢之路西線)總設計師劉金鑫表示,「一帶一路」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中國的公關戰略。「太多人誤解了中國的意圖,尤其是民主制國家中的一部分人很可能會誤讀戰略的利益流向」。
劉金鑫還提到,協調貿易、商務和物流領域中合作夥伴間的法律架構十分必要。 他說:「中國從中將學到很多,尤其在與法律體系完備的歐洲交流的過程中將受益良多。」
泰國拒絕通過由亞洲開發銀行支持的(得到了中國和其他東南亞大陸國家批准)區域性跨境運輸協議 。 這一事件充分反映了劉金鑫的觀點。 若想協議獲得通過,就必須將泰國的海關、檢測機關和軍隊內部的很多根深蒂固的派系集團打散。
戰略主要項目大綱如下,具體細節有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