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小島紮貓去!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走,小島紮貓去!

2015年08月10日
採訪、撰稿:陳佳利;攝影、剪輯:張光宗

碧海,藍天,白沙,細浪,驅使人們奔向海島,今年夏天,在一座小島上,我們遇見了更美的動態風景。一群志工,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想辦法為島上的流浪貓結紮……

志工們來到藍天碧海的望安小島,為野貓結紮。攝影:張光宗

不同於都市人把貓養在屋子裡,澎湖小島的貓很自由,配對繁殖的機會也就多。一隻健康的母貓,一年可以生兩胎,平均一胎可以生四隻,假設每胎有兩隻母貓,隔年牠們就有生育能力,數量會以等比級數倍增,五年就可繁衍出2000多隻小貓。

雖然島上居民習慣貓的存在,但如果貓變得太多,搶地盤、搶食物,貓的生活不美好,人們也覺得困擾。

現在,望安有很多剪耳貓,男左女右,這是結紮的記號,幕後推手,是一位來自台北的女孩,洪聖雯。三年前,洪聖雯來到望安工作,發現流浪貓很多,於是她產生了長期駐點結紮的想法。

台灣之心保護動物協會專案主任洪聖雯說,小島的居民如果要帶動物結紮,必須搭船到馬公,對他們來說是很不方便的事。當貓咪很多,會跑到居民家裡偷吃,發情期的叫聲與糞便,也都讓居民感到困擾,控制數量讓貓咪生活的更有品質、更健康,人和貓之間也能更和諧。

為了讓島上的貓有更好的生活,洪聖雯決定為望安流浪貓助紮,控制數量。攝影:張光宗

2014年夏天,洪聖雯帶領志工在望安待了三個月,結紮了215隻貓,今年也結紮了40多隻。志工在望安抓貓結紮時,鄰近的將軍澳居民覺得街貓太多,也希望志工過去幫忙,於是今年也把將軍澳嶼納進計畫,展開一個月的TNR。

將軍澳嶼的面積不到望安島的十分之一,人口數與望安差不多,住宅密度高,從前漁業資源豐富,有小香港稱號,因為居民大多從事漁業,也被稱為船長的故鄉。

這裡的居民習慣把廚餘倒在屋前的小鍋子來餵貓。為了提高誘捕貓咪的成功率,得讓貓咪餓肚子,每天中午,志工會先把居民的廚餘收走。到了傍晚,飢腸轆轆的貓咪,才容易被志工的食物吸引,走進誘捕蓋。

不只處理貓,志工也把流浪犬納入結紮計畫。面對機警的狗狗,每次都得打場鬥智心理戰。捕捉組辛苦捕到動物,接下來輪到手術組上場。

手術組為流浪貓結紮。攝影:張光宗

每天早上,志工會把恢復良好的動物,送回原本的地盤,這時候就得出動小島獨有的載具li-a-ka。

志工在外忙著,洪聖雯也沒閒著,她不只招募志工、建立制度、分配工作,每天晚上也要照顧他們的胃。

吃過飯,還有夜巡,志工們穿梭在巷弄間,到處找貓。再度張起誘捕蓋,把握在小島上的每一刻,志工們希望能盡量多結紮一些,也讓自己多些實際經驗。

飢腸轆轆的貓咪,被志工的食物吸引攝影:張光宗

奉獻時間與勞力,雖然沒有薪水,得到的,是更珍貴的友誼。享受的,是完全沒有污染的大海,吹不盡的清涼海風。留下的,是對流浪動物的溫柔,累積的,是TNR的實際數據,希望能作為推動TNR合法化的基礎。

流浪動物, 在都會、在偏鄉,都是存在已久的社會問題,結紮,是從源頭著手。小島駐紮,不只幫助偏鄉中的偏鄉,未來,志工會把觀念與經驗各自帶回城市,改善流浪動物問題的力量,也會在更多地方滋長。

※ 本文轉載自我們的島【走,小島紮貓去!】
08/10(一) 22:00首播
08/15(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我們的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