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我的家」短片首映會暨頒獎典禮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我的家」短片首映會暨頒獎典禮

2015年10月24日

日期:10月31日 1400~1630
地點:國立臺灣博物館 土銀展示館3樓

8部訴說環境、精采絕倫的生態短片,將全球首度公開放映!
創作者更親臨現場,他們要親口分享幕後拍攝的歷程與感動!

邀請你,在 10月31日星期六參加 「自然,我的家」短片首映暨頒獎典禮,一起走進生態紀錄的國度裡、聽環境故事、用心感受土地的脈搏!

由 此 報 名!


 活動緣起 

為了讓更多人看見台灣的美麗,歷經長達五個月份的短片徵選,在民眾的熱烈回應下,收得來自台灣各地的44件,以環境為主角、嘔心瀝血創作之影像作品。

而這八部深獲肯定之作品,究竟是何樣的環境題材、訴說了什等動人的故事、又如何以影像魅力完整呈現,在本屆眾多作品中紛紛脫引而出?

不僅欣賞生態影片、聽見創作者侃侃而談的拍攝歷程,當日更安排了許多精彩的小活動,等你一同來參與!

活動重點 

  1. 全球首映、在地題材真實拍攝、公民自發參與創作之生態短片,你能錯過本次首映會嗎?
  2. 創作者將親臨現場,真實呈現拍攝過程的感動與甘苦談,難得一見之生態紀錄交流平台,歡迎來切磋交流。
  3. 中場休息備簡易茶點、活動中還有靜態影展、有獎徵答等精彩小活動,千萬別錯過在地生態電影院!

活 動 流 程 

13 :40~14:00

報到

14 :00~14:05

開場

14 :05~14:15

貴賓致詞

14 :15~14:25

 評審講評

14 :25~14:55

佳作欣賞

14 :55~15:25

頒獎、創作歷程分享(一)

15 :25~15:40

中場休息

15 :40~16:00

前三名影片欣賞

16 :00~16:20

 頒獎、分享創作歷程(二)

16 :20~16:30

家鄉有獎徵答

 16 :30

典禮結束

首映預告 

自然 我的家
楊川懷/5'42''/基隆~屏東

黑鳶在台灣面臨極大的生存挑戰,各方雖有較學術式影片,但本片以不同的角度及方向敘述牠們的現況。期望藉由不同方式的表達,讓社會上不同層面的人可以看見黑鳶、了解黑鳶,藉以提升保育的力量。

影片發想來自生態保育的概念,並用物種的角度敘述家與自然的關係。城市的繁忙、鄉村的幽靜及山林的美麗,在牠們的眼中角色各是如何......

家鄉遠來的嬌客 
黃世源/5'59''/雲林縣元長鄉

2012年,社大生態老師帶我們到元長鄉看小辮鴴,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小辮鴴。小辮鴴的美,深深地吸引了我。從此我年年觀察小辮鴴,牠的長相、叫聲、 生活習性-吃、喝、跑、跳、飛、浴、立、臥、休息、爭鬥……等等,更特地訪問村農,以了解他們對小辮鴴的看法。每年牠們來度冬起我便開始拍錄,持續到牠們 北返離去。這當中最難得的,也是讓我最興奮的是......

母親的大肚子
楊斯婷/6'/大肚溪口濕地

母親,是孕育生命的人,也是孕育生物的土地,更是我們共同的家園:臺灣。橫過臺灣中部的大肚溪,像一條綿延的臍帶供給大肚溪口濕地一片盎然生機,然而過度開發使這片濕地坑坑疤疤,仔細聽聽母親傳遞給我們的訊息,那正是我們留給下一代的訊息。

蛻 
陳柏州/5'56''/嘉義縣山區

2000年的春季,退伍後的第一天,鋒面過境,各地下著大雨,我跟一個前輩來到荖濃溪畔的懸崖邊,尋找臺灣爺蟬,在那個資訊相當不發達的年代,想看到這種稀有且又美麗的昆蟲,可說是比爬百岳還難。

我們繞過了高雄寶來的崩塌地,才在細雨中,一睹柚木上剛羽化完成,嬌翠欲滴的台灣爺蟬,這是我與牠的第一次接觸,雖然是遙遠的距離,但這美麗的景象十幾年來一直烙印在腦海裡,讓我不斷的找尋牠們......

大肚山 
李安豐/5'55''/大肚山

大肚山臺地因平埔族「大肚社」而得名,自四千多年前起,就有原住民部落在此居住,遠在清朝劉銘傳任臺灣巡撫時,就開闢了一條橫跨大肚山,連接臺灣省 城通往中部大港-梧棲港的越嶺道路,經過西大墩、水堀頭、甘露寺、埔仔、北勢頭到沙轆,因為臺中在清末時期隸屬臺灣府,所以這條大道,我們暱稱它為「臺灣 古道」......  

自然 我的家 
賀湘華/3'33''/高雄

住在這塊土地那麼多年了,每天忙碌的生活,做同樣的事、走同樣的路,卻沒有認真的看看自己的家鄉,現在究竟是什麼模樣?我有愛護她喜歡她嗎?

在2015年的盛夏至初秋。我拿起相機、背著腳架,在家鄉的田園中穿梭著。
我看見了,澄清湖的湖水像鑚石一樣閃爍著,大樹舊鐵橋的黃昏很美麗。後山的鳥叫配合蟲鳴,像是大地的交響樂曲。傾聽大自然的聲音,我閉起眼睛,每一株花木都牽著一個故事;每一條小徑,都連著一串兒時的記憶......  

打造萃湖新家園 

范文、陳荣瑞/5'59''/台北市木柵公園

景美文山社大配合木柵公園萃湖整治工程,動員近300人次志工,降低水位,移除外來種魚類,並用大自然可分解的棉、麻袋,裝入底泥,推築一座庇護 池,保護原生種的生存。營造一個適合原生種的生態環境,培育水生螢火蟲幼蟲賴以維生的石田螺,把萃湖及鄰近棲地,復育成螢火蟲的新家園。

我的老鄰居 
蔡美智/5'56''/台北市文山區

我的老鄰居是一顆六層樓高的老樹。
他是附近最高的樹木,每天不同時段鳥兒來來去去,在樹頂沉思、跳躍、爭吵、聊天。
雖然他已離開,但是我心中最美的回憶。

活動日期: 
2015-10-31(週六) to 2015-11-01(週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