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漁業第一步 「新港鬼頭刀」首次登錄國際網站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永續漁業第一步 「新港鬼頭刀」首次登錄國際網站

2015年09月17日
本報2015年9月17日台北訊,鄒敏惠整理報導

近年生態意識抬頭,許多漁產進口大國均強調永續標籤的認證。為了提高台灣漁獲的競爭力,在漁業署、台東縣政府、漁民、貿易商及科學家各方面的努力之下,國外網站SFP(Sustainable Fisheries Partnership),本月同意正式登錄「新港鬼頭刀」(Hsin Kang Mahi Mahi)的永續管理資訊,成為台灣漁獲登錄國際網站的先例。

新港魚市場上的鬼頭刀。攝影:楊維晟。

港鬼頭刀 產官學攜手創首例

近幾年,在環保組織和消費者的壓力下,許多國家,特別是歐美等漁產進口大國,均已公開承諾只販售取得生態標籤的漁產品。不過根據漁業署說明,由於具有公信力的漁業生態標籤認證標準相當嚴格,許多資料不足或管理架構還不健全的漁業,都未能達到通過認證所需要的標準。

對於未能取得生態標籤的漁產品,在與環保組織討論研究後,許多大型連鎖量販業者及零售商同意,將優先採購「漁業改進計畫」(Fishery Improvement Project,FIP)之下的漁獲物,證明該魚種的管理正朝著生態永續的方向改進。

有鑑於此,近年來許多鬼頭刀生產國,包括厄瓜多、瓜地馬拉、印尼、巴拿馬、秘魯等國,都已經開始著手制訂甚至執行FIP,以確保漁獲能順利進入美國。

漁業署表示,為維持並拓展美國銷售通路,今年起輔導推動新港地區鬼頭刀FIP。由台東縣新港區漁會自主性發起辦理,邀請漁民、加工廠及貿易商籌組鬼頭刀FIP工作小組,並委託中華民國對外漁業合作發展協會協助計畫事宜。另外,漁業署也邀請臺灣海洋大學王勝平教授參與鬼頭刀族群科學研究,作為漁業改進計畫推動的科學依據。

在產官學共同努力之下,新港鬼頭刀FIP順利地在9月8日於SPF網站上登錄公開資訊。

在地特色魚種推FIP 前進永續漁業

我國鬼頭刀年產量約為9千到1萬公噸,主要產地為台東縣新港、宜蘭蘇澳、屏東東港及花蓮等地,每年約有9成銷往美國。每年3至5月及9至11月,是鬼頭刀的兩個主要漁獲季節,然而,如果在漁市場中看到的都是未滿100公分的個體,代表這時鬼頭刀正在繁殖下一代,或是鬼頭刀的數量已經稀少到連小魚都要抓來吃的程度。

漁業署指出,「新港鬼頭刀」漁業改進計畫登錄國際網站是一個開始,將持續輔導漁會依據計畫進行各項調整,朝向漁業生態永續。

此外,也希望藉由這個案例,鼓勵更多漁業相關團體及組織針對當地的特色魚種,自主性推動FIP,以達到漁業永續的目標。

永續漁業小辭典:

漁業改進計畫(Fishery Improvement Project,FIP):漁業改進計畫,是指由某項特定漁業物種產業的相關團體或組織自主性發起訂定一套設定改善目標及改善進度的計畫書,且匯集不同部門共同參與,包含生產者(漁民、漁民團體等)、加工銷售者(承銷者、加工廠、貿易商等)、行政機關、NGO團體、科學家等等。參考網址:http://fisheryimprovementprojects.org/fip/hsin-kang-mahi-mahi/

SFP(Sustainable Fisheries Partnership):SFP是一個非政府組織(NGO),以推廣FIP使各海洋漁業及養殖漁業能朝向永續目的發展為目標。許多參與FIP的漁業均選擇登錄在SFP網站,目前計有35國58魚種登錄,例如厄瓜多、秘魯、巴拿馬的鬼頭刀,菲律賓、斯里蘭卡、巴拿馬、印尼的鮪類,美國、中國的魷魚類,巴西、巴哈馬的龍蝦等。參考網址:http://www.sustainablefish.org/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