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INDC 國際專家:具可行性 台學者:應公眾參與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台灣INDC 國際專家:具可行性 台學者:應公眾參與

2015年09月18日
本報2015年9月18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比照國際作法,行政院昨(17)公布我國自主減碳承諾(INDC)。近日來台參訪的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諮詢委員會(IPCC)氣象專家、諾貝爾獎得主宣胡博(Professor Hans Joachim Schellnhuber)對台灣主動提出INDC表示肯定,認為具可行性。氣象專家彭啟明表示這目標在亞洲國家間相對積極。台大政治學系副教授林子倫則認為,應從社會經濟轉型的角度來看減碳,並期望未來有更多公眾參與機制。

諾貝爾獎得主宣胡博(Professor Hans Joachim Schellnhuber)。攝影:陳文姿。
諾貝爾獎得主宣胡博(Professor Hans Joachim Schellnhuber)。攝影:陳文姿。

預計年底召開的聯合國巴黎氣候大會在即,各國紛紛趕在期限前提出自主減碳目標與計畫 INDC(國家自主減排貢獻),環保署也於17日提出我國INDC,預計在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為現況發展趨勢(BAU)減量50%;相當於比2005年排放水準再減20%。

此項動作,代表台灣願意加入國際社會,比照聯合國對會員國的要求,善盡國際社會一分子的責任,但如何達成這目標也成了焦點。

展現企圖  國際氣候談判不缺席

今年12月巴黎氣候大會(COP21,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第21屆締約方會議),肩負產生新國際協定的任務以接續2020年即將到期的《京都議定書》。而新協定的重要內涵正是由各國自主提出的減碳承諾,INDC。台灣趕在截止期限前提出我國的INDC,顯示參與國際氣候談判的企圖。環保署長魏國彥表示,年底巴黎大會中,台灣不會缺席。

國際氣候專家,也是IPCC重要領導者之一的德國波茲坦氣候影響研究所長宣胡博,對此表示讚許。他指出台灣非聯合國會員國,但對永續發展有很重要的貢獻,應被世界認同。

天氣風險公司執行長彭啟明分析各國INDC,他認為台灣雖然比不上歐盟,在亞洲國家中,略輸日本,但比新加坡、韓國積極。而這個減碳目標對台灣算是很嚴厲,需要很大的力道才能達成。

台灣INDC設定的實際排放量對照表。
台灣INDC設定的實際排放量對照表。

如何執行成關鍵  強調跨部門合作

魏國彥表示,減碳計畫將涵蓋農業、工商、運輸等部門。從目前的技術,如節能、電動車、發電效益等試算,推估台灣在2030年的排放量降至220~260百萬公噸,距離INDC目標還差6百萬公噸,將以新技術來補足。

魏國彥表示,推演過程中,核能除役,核四封存都納已入考量,將以政府政策「穩健減核,非核家園」為原則。此外,計畫將依據《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每5年檢討,可依據當時情況調整。

宣胡博認為,台灣目標具有野心,也是可行的。他以德國經驗為例,德國在15年間,再生能源從3%提升到28%,再生能源的價格已經大幅降低,要達成減碳目標比以往更容易。

韓國的INDC明確表示將使用境外碳權做為減碳方法之一,而歐美則強調所有減碳都在境內完成,台灣並未公布明確做法。環保署溫室氣體減量管理辦公室執行秘書簡慧貞受訪時表示,台灣將依據《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及年底巴黎國際協定辦理。

學者:減碳應納入公共參與機制

台大政治學系副教授林子倫一方面肯定政府公布INDC,顯示台灣在現階段的企圖心,也有清楚的近程目標。不過,他也提醒,減碳不是政府可以完成的,需要民眾參與,他期望政院開啟更多社會對話。

宣胡博強調,公共參與是非常重要的,德國在地方或在網路上進行很多討論甚至辯論,達到減碳目標需要整個社會國民加入才會有效可行。

簡慧貞對此回應,昨日環保署才在政院公布INDC,行政院將會進行更多公民參與討論的機制。

不僅是減碳  而是社會新思維

魏國彥指出,德國的減碳目標比我國嚴苛,但反而創造出節能產業、再生能源、儲能裝置。大眾對能源使用、工業發展應有新想法。

環保署長魏國彥。攝影:陳文姿。
環保署長魏國彥。攝影:陳文姿。
宣胡博表示,解決方案需要新技術與價值觀的改變,是不是要把問題留給下一代?這是道德與價值觀念的抉擇。

林子倫則提醒,INDC並不只是減碳,更牽涉社會與經濟的發展與轉型,應將能源安全與國家發展一併納入整體策略。

作者

陳文姿

理工科系畢業的打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