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兩年前的海燕颱風重創以來,因龐大的損失和倖存的罪惡感,菲律賓每十人中至少有一人產生憂鬱症狀。但兩年過去,部分生還者仍未能接受心理醫療服務。
面對氣候變遷導致天災更為頻繁,醫療人士疾呼,天災發生時,心理疾病的發生機率往往加倍,對心理健康的關注也應該加倍。
海燕風災後 生還者沒有心理醫療
兩年前的海燕颱風重創以來,菲律賓的Jun失去了他的房產、妻子與孩子,導致他的疾病復發甚至惡化,沒有人有辦法照顧他。Jun在三年前罹患精神疾病。他的兄弟在他發作時將他綁在家中柱子上,以免他攻擊鄰居或其他人。
除了Jun的兄弟外,家人只剩下老弱的父母。他的家庭負擔不起藥物的費用,當地健康中心的免費藥物供給也不穩定。他的兄弟除了將他鏈起來,沒有其他辦法。Jun這樣的個案不是塔克洛班市獨有,不論是都市或鄉下,菲律賓其他地方也很有可能發生。
第五級強烈颱風海燕2013年11月8日侵襲菲律賓,風速每小時250至315公里,造成至少6,300人死亡,財物損失總計約890億披索。更嚴重的是,每10人中至少有1人因龐大的損失和倖存的罪惡感產生憂鬱症狀。
但兩年過去,部分生還者仍未能接受心理醫療服務。
其他抱怨還包括服務品質低落和醫療資源補給缺乏;許多比較富裕的生還者選擇在其他城市就醫,以免遭受異樣眼光看待。
政策跟不上天災 心理醫療支出僅占1%
根據聯合國大學環境與人類安全研究所的2014年世界風險指數報告,災難風險最高的15個國家中,有8個是島國。
大部分的災後重建工作以財物重建為優先,這是完全合理的,但受難者的心理健康也不容忽視。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全球疾病負擔報告,由於健康狀況不佳、失能或早夭,以失能調整生命年來計算,心理疾病是繼心血管疾病之後的高發病率和高死亡率疾病。
儘管心理疾病患者人數可觀,根據估計,全球僅有約25%的病患可取得心理醫療服務。超過40%的國家沒有心理健康相關政策,且心理健康相關支出不到大部分國家醫療總支出的1%。
2°C之外 氣候談判也要談健康調適
醫療行動人士快速反應這個議題。由國際醫學生聯會(IFMS)領導的團體已著手確保氣候談判內容包含健康議題。從去年祕魯利馬締約方大會(COP20)開始,這些團體就開始提倡讓健康問題進入談判核心,欲確保12月巴黎峰會能產生有利的氣候協議。
氣候變遷的影響超越環境、糧食安全、地權和原住民權利。更重要的是,氣候變遷對於健康有直接與間接的影響,且對年長者、兒童和懷孕婦女等最脆弱、最不容易適應的族群影響最鉅。
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的參與方必須正視這個議題,並於12月巴黎峰會形成公平、具約束力的氣候協議,除了控制暖化於2°C內外,也確保最脆弱的國家有妥善的適應機制。